龙蟠矶,又名龙蟠石,是于鄂州市东门外大江中的礁石,距离岸边约米,因石势蜿蜒,矫若金龙,故名“龙蟠矶”。
公元年,三国吴王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从三国至民国初年,鄂县一直称武昌,长达余年,辛亥革命武昌之名让给了江夏)
孙权在武昌称帝前夕,听说有*龙蟠卧于江中巨石上,积日方去,后来孙权称帝改元为*龙元年。它与东面江岸的“凤凰台”遥相呼应,并称“龙蟠凤集”,正应帝王定都祥瑞。
(胡综传*武八年夏,*龙见夏口,於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龙大牙,常在中*,诸*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曰:乾坤肇立,三才是生。狼弧垂象,实惟兵精。圣人观法,是效是营,始作器械,爰求厥成。*、农创代,拓定皇基,上顺天心,下息民灾。高辛诛共,舜征有苗,启有甘师,汤有鸣条。周之牧野,汉之垓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绪。明明大吴,实天生德,神武是经,惟皇之极。乃自在昔,*、虞是祖,越历五代,继世在下。应期受命,发迹南土,将恢大繇,革我区夏。乃律天时,制为神*,取象太一,五将三门;疾则如电,迟则如云,进止有度,约而不烦。四灵既布,*龙处中,周制日月,实曰太常,桀然特立,六*所望。仙人在上,鉴观四方,神实使之,为国休祥。*欲转向,*龙先移,金鼓不鸣,寂然变施,闇谟若神,可谓秘奇。在昔周室,赤乌衔书,今也大吴,*龙吐符。合契河洛,动与道俱,天赞人和,佥曰惟休。)(全三国文卷六十七)
如今阁内有一亭二殿二楼,总面积多平方米,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可是在明朝人的诗句里,应该不是佛教场所。
秋夜宿龙蟠矶寺中
三山海上但虚闻,兹境真怜礼佛勤。石势参差蟠水府,金光缥缈出江云。
龙宫深压鼋鼍窟,鹫岭孤回鹳鹤群。向夕绳床难假寐,天花汀叶斗缤纷。
王廷陈,明湖广*冈人,字稚钦,王廷瞻兄。恃才放恣,甚至上树呼叫,馆师无如之何。正德十二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因疏谏武宗南巡,罚跪受杖。时已授给事中,乃出为裕州知州。失职怨望,为上官所劾,罢归乡里。屏居二十余年,嗜酒纵倡为乐。达官贵人来家,蓬发跣足延见。时衣红纻窄衫,骑牛跨马,啸歌田野间。诗婉丽多风,文长于尺牍。有《梦泽集》。
根据阁中的观音像与八仙来判断,也应该是崇佛抑道的清朝之后改建,因为很明显,八仙与观音不是一个神话系统,没有什么共通之处。倒是有八仙给王母拜寿的历史,应该是以八仙过海的神迹来镇龙平复水患,此王母不是玉帝夫人,是玉帝之母,就是天母--天姥,有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神职,全称九灵杰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或避讳改君为精)
明朝的象道之母(象教就是佛教)为斗母--西天斗母(泰山碧霞祠万历铜钟铭文)万历母亲也因为是道母转世而被尊为九莲圣母,后来清朝崇佛抑道篡改为九莲菩萨,九莲观音。这样龙蟠矶的文化渊源,就与孙权的历史衔接上了,因为孙权的母亲梦日入怀,而生孙权,所以在龙蟠矶上塑起日月星辰之母--斗母的像是顺理成章的。观音是历史的演化,其实观音闻声救苦的神职也是原出现在《斗母经》中。在印度的观音本是男神,也不管生育,我们的观音是佛道融合之后的新的神祗。三十二观音(解放后增加为三十三观音)源于藏传佛教二十一度母,藏传佛教的二十一度母源于道教的天姥--斗母信仰。所以九莲观音应该是龙蟠矶观音阁的观音石像更准确一些的清朝名字。因此观音阁为儒道佛兼容的宗教场所。秦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