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工艺知多少
“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苗族,便是扎根繁衍在类似于这样如诗如画的大山深处,成了山的孩子,孕育着灿烂的苗家文化。而在这灿烂的文化中,苗族的工艺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一直为人赞誉。No.1
苗族银器
苗族的银器有银具和银饰两大类。银具有银酒杯、银壶、银碗、银筷、银勺、银盘、银镊子、银针、银管、银字、银雕像以及银仿动物、仿建筑物工艺品等。
在部分苗寨,有一种祖传银器,多为棒状,上刻有凤的图案,经过数代苗家人的传承,这些银器变得光滑无比,承载着苗家人无数的文化内涵。每逢苗家人家有大事,长辈都会慎重地从箱底拿出古老盒子珍藏的银器,敬求先祖,护佑后人。又说,苗家人常用此类银器置于山草药的沸水中,可以助力药力。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全球各地的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透露出一种“叮当传风中,摇曳置眉前”的古典美。因而苗族银饰也被称作穿在身上的苗族符号。
史载:苗族银饰有一个由兽皮、玉石、青铜、铁片护身向银饰化发展的过程,带着浓厚的辟邪秽、驱*蜮、保平安、存光明的寓意。而今,由于价格的高昂和打银技艺的传承受阻,现在大多数的苗族银饰都是以长辈传给晚辈的方式来传承苗族银饰文化,继续装点着苗家人的生活。
银饰又分为男饰和女饰、儿童饰三个类别,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则是女饰。
男饰有银项圈、银项链、银锁、手镯、戒指等。但以此为饰的男士为数很少。因此常常在苗家节日的队伍里,极少看见佩有银饰的苗家男性。
儿童饰有:麒麟号餐、坐莲观音、太阳花等等,近代有的钻着“福、绿、寿、喜”等银字。也有加上二龙抢双凤朝阳等饰样,和当今部分地区小孩子的长命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No.2
苗族女饰
银冠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的主要头饰,它由银马排头围、银片、银花、银雀、银凤等组成。银角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不可缺少的头饰之一,常和银冠同时并用,形似水牛角。银梳是将银片捶压出浮雕状的各式图案,然后包在大小木梳上。银梳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必不可少的银饰之一,多插于发髻的后下方。银项链是苗族女子用来装饰佩用于颈及胸部的银饰,但在着盛装时也必不可少,银项链由数十个精制银环相扣连接而成。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银手镯亦称银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不同类型及风格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审美差异。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银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银衣是苗族女子盛装的重要部位。银衣既是把制作好的银饰缝缀在最好的熊衣或者花衣上。银衣的银饰由几十块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而又捶压有人物、龙凤、雀鸟等浮雕纹样的银片、银泡组成,一般都要在衣摆下端的缕挂银片,银泡挂缀银铃和各种形状不一的小银片。
苗族阿姊阿妹们最喜的便是穿上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都由自己一手完成的百褶裙,挽起发髻,带上精心挑选的合乎心意的银饰,有时候是高高的银冠,配上银翘翅;有时候是浅浅配以焊有银珠的银簪。每至苗族节日,群山环抱的苗寨总会变成美丽的银色海洋。
No.3
其他工艺
苗画。苗画于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的一种独立的画种,并被广泛传承开来。
苗画是苗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创造出来的一种古老、质朴、装饰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礼·玉制》:"东方日夷,披发文身……南方日蛮,雕题,交趾……"苗画图案多为各种服饰绣花图案,一般都有着特定的外部形状。其形状既有长条形的,也有圆形或多边形的,还有任意形的。这主要是依据其在苗服中的绣花部位决定的。所以苗画和苗绣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苗绣基于苗画,苗画显于苗绣。
马尾斗篷。在划龙舟时,男人都戴马尾斗蓬,马尾斗蓬的造型,借鉴于苗族居民中的假歇山顶式建筑造型。这也正是体现了当世“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而苗家人在数年前便已深谙这个道理。
马尾斗蓬的制作由内外两层细篾编成,外层竹篾的宽度一般为1毫米,厚度为0.5毫米;内层竹篾的宽度为2毫米,厚度为0.5毫米。先在内外两层的模子上按经纬向编成六角型格子,然后再夹层之间按经纬向将白马尾铺就,然后锁边,最后在外层涂上光油,待凉干后加上头圈即成。
芦笙。芦笙在苗家的地位是很高的,从曲调来分,可以分为“哀乐”和“欢乐”。从事“哀乐”演奏者是苗族人心目中的“灵*超度师”,得罪不得的。因为将死者的灵*超度引领到苗疆的天堂(始祖生活的地方)得靠“哀乐”演奏者,得靠芦笙引路。“哀乐”除了用于祭祀场合外,一般不能吹奏。相对“哀乐”,“欢乐”的自由度高得多,婚丧嫁娶任何场合都可以吹奏。节拍紧凑欢快,曲调热情丰满,甚是令人喜欢。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十余里外都清晰可闻。
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
无论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的苗饰,还是彰显图腾崇拜和生命之美的苗画,苗族都以温润而又不失刚毅的姿态,继续盛开在千年华夏文明之中,绽放在中华民族园林之间,繁衍在广袤九州润土之内,生生不息地舞向远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