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高跷展风采
落花随春去,余香伴夏来。五月,温和而不疏淡,热烈但不拘束,天空沉静,草木欣然。在咸丰县第一中学的绿茵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上跷行走练习。“抬头,挺胸,身子立直,保持身体平衡,这样才不会摔跤。”5月21日,“武陵山(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六进’之进校园”非遗教学活动来到了咸丰县第一中学,咸丰县民间“踩高跷”非遗传承人*卫民一边示范,一边给孩子们讲解踩高跷的技巧,孩子们在*卫民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民间高跷非遗文化体验之旅。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又称“高脚马”“骑竹马”,是一种在脚上捆绑长木跷进行表演的一种竞技体育形式,因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故成为咸丰县土家族苗族男女青年尤为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瑰宝!
为更好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民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之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从年开始,咸丰县文化馆把咸丰县第一中学设立为高跷培训基地,利用学生课外社团活动时间开展高跷技艺培训,内容包括高跷历史渊源、片场故事讲解、体能培训等课程,学生们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艺术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了解非遗多一点
(一)踩高跷概述
“高跷”过去名叫“竹马”,因其为两根竹子或杂木做成,扎好的两根竹子形象地称为“竹马”。马身高要求为:人骑上后“竹马”的顶端不得超过自己的肩;马脚高要求为:男子三十厘米,女子二十五厘米。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民间流行的踩高跷方法很多,有踏板双向内,双向外,一只外一只内,还有夹夹脚,乌龙绞柱、观音坐莲、岩鹰展翅等。姿势和方法有原地上马,也可骑在马上互相转换。转换的方法有的叫鲤鱼跳龙门,有的叫*蜂人。踩高跷只要有两人以上就可进行比赛。方法有:障碍赛——过山间小道、跨溪沟、跨稻田、跳坡坎等。
跳高比赛——从一定高度往下跳,跳下后继续前进。
角斗赛——落马者为输。
礼让赛
土家族青少年骑竹马,除了嬉戏、锻炼身体外,还在下雪、下雨天作为交通工具使用。(二)踩高跷表演形式高跷的形式多样,按照表演来分,分为双跷和单跷;按照高跷的大小、高矮分为高跷、中跷、矮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按照表演者角色与身份分为文跷和武跷。踩高跷多半集体进行,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不但以长木缠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或倒立,或跳高桌,或叠罗汉,或劈叉等动作。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还能组成两人抬轿、三人拉车、群体走天桥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仍能表演得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下一步,咸丰县文化馆将有计划地探索适于青少年非遗教学和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跷培训体系和模式,让非遗传承更有章法,让学生成为传承高跷技艺的新生力量。景区分时预约看这里
↓↓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