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曹丽蕙
画家陈士侯在台中清水农村长大,对农家乡土有浓浓情感,五十岁后他搬到桃园大溪耕作,十三年来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以自然为师,他入画素材就是园里的蔬菜花果,「自己耕种,自己体会写生,这样子比较有意思。」细腻生命情态跃然纸上。
〈山茶花与蓝鹊〉图/台中市港区艺术中心提供
陈士侯在当代画坛的头衔有一箩筐,诸如乡土画家,农夫画家、现代陶渊明等,近年来,多以花鸟工笔画家、工笔佛像画家,为人所津津乐道。
高中毕业后离乡背井,北上进入国立艺专就读,三十岁前主攻写意花鸟,并在出版社担任插画家,陈士侯说:「三十岁时我立志当专业画家,尔后十年从写意转工笔,画台湾花鸟蔬果;四十至五十岁阶段,聚焦工笔佛像画;五十岁后我搬到大溪,也投入陶瓷画领域。」
工笔是责任画佛重考据
为何选择从写意转工笔?陈士侯回答:「工笔是一个责任。」身为台湾当代画家,他想将古人从未诠释过的台湾蔬果、花卉、特有种鸟类和沿海鱼类等,用细腻工笔重彩画呈现,「你看!我们常吃的高丽菜多可爱,菜瓜花开时很美,结实累累也很漂亮,却鲜少有古代画家画蔬果。」出身农家,他选择以台湾蔬果为题材,为时代留下纪录。
他将写意画讲究的布局构思,运用到工笔画中,让创作细腻灵动,洋溢综观全局的写意风格。
与专印佛教典籍的世桦出版社结缘,让陈士侯展开近十年工笔佛像画之路,「我最初是帮世桦设计龙纹封面,他们很满意,后来老板想改版佛经,就请我描绘佛像画。」这段期间,他画了三十六尊主尊佛,「每一幅都要夜以继日地画一个月,所以我一幅也不卖,因当中只要有一幅流散出去,整套就不完整了。」
陈士侯创作〈水月观音〉,感谢照拂他一生的观音妈妈。图/台中市港区艺术中心提供
陈士侯表示,佛像画不似自由创作,衣服、莲花座图案等都要考据。例如,他会先整理、参酌宋元明清佛陀画像,然后增添时代新意,画一尊属于现代的佛画像,「观看古代这么多艺术家从事佛像画,会生起恭敬心,觉得自己很渺小。」他表示,自己以宗教之美的眼光来创作,希望借此能在佛教文化艺术上尽心力。
谈到最满意的佛像作品,陈士侯认为是〈水月观音〉,原来他因儿时体弱多病,曾被母亲带到寺庙当观音菩萨的契子,为感谢照拂他一生的观音妈妈,他发心要以画报恩,「这幅作品的观音,背后有一大片鲜活芬芳的荷花,是将我擅长的自然花卉写生融入,有别过去佛经中的造像。」
绘画留时间思想跃纸上
五月底他首度回乡,在台中港区艺术中心举办「乐艺耕读──陈士侯创作展」,分为写意人物、佛像、工笔花鸟三大展区,观众原本可饱览他近两百幅创作,包括十二幅佛像画,以及他描绘的〈丝瓜百吉图〉、山茶花与蓝鹊、牡丹孔雀、向日葵、紫藤花、台湾原生种蝴蝶兰等作品,可惜因疫情冲击未展成,陈士侯虽叹息,随即转念「其实,也感谢有此机会梳理自己的创作历程。」
回首来时路,迈入耳顺之年的陈士侯始终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一项工作能像画画那么好,可以把时间留下。」他眼神发光道:「画画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精神表现在纸上,即使时间流逝了、人不在了,我的作品、精神都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