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谈起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排名不分先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地藏菩萨似乎是阴司的主管。每年农历七月被称为地藏菩萨的生日月,此时*门大开,所有阴间的**均可回到阳世。然而,根据佛教教理,六道之中的饿*本就生活在我们四周,而地狱中的众生则时时受苦,断不存在“放假”一说。
那么,这种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系列将探讨地藏菩萨形象自中古以来的流变,并附上九华山游记。本篇推送为系列推送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地藏菩萨相关的两部经典与地藏菩萨的「孝亲」形象。
全文共字,
大约需要4分钟阅读。
「地藏」之名与出家相的由来
最早关于地藏菩萨的记载见于《地藏十轮经》中。该经有两个版本先后流通,分别为佚译人名附北凉录的《大方广十轮经》(具体翻译年代不详,不少学者认为其是北齐时代的作品)以及玄奘于永徽二年(年)译出的《大集大乘地藏十轮经》。玄奘本共有七万三千余字,其中佛在开篇赞叹地藏菩萨功德时言「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此句往往被视为是「地藏菩萨」之名的由来。
事实上,地藏菩萨梵文名为K?itigarbha,“k?iti”意为「居所(dwelling)、土地(earth)」,而“garbha”则为「含藏(inside)、内室(interiorchamber)」,将二字合译为「地藏」实在巧妙。
此外,在此经的序品中,便有地藏菩萨携诸眷属「作声闻像」的记载。声闻像即出家相,通俗来讲就是以沙门的形象示人。现出家相是来此秽土成佛的标志。地藏菩萨以出家解脱相示人,使众生见闻熏染,身心清净。
地藏菩萨像清代来源:WikimediaCommons大家在寺院中也可以通过该形象快速辨认出地藏菩萨。在《十轮经》中,佛陀明言凡有人能诚心称诵地藏菩萨名号、皈依礼敬、供养地藏菩萨,便可离诸忧苦、众病除愈、诸愿满足。此外,地藏菩萨还可于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一形象似乎与《妙法莲华经》中的观音菩萨“撞型”了。但很快,地藏菩萨就在中土拥有了一份新工作。
地藏菩萨的愿力
每一名信仰地藏的信徒都不会对《地藏菩萨本愿经》感到陌生。该经讲述了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与宏深誓愿,并强调了听闻地藏名号与此经所能获得的种种利益功德。地藏菩萨的经典语录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均从此经中语句提炼得出。
九华山旃檀林的大山门上写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字然而,依照学界研究共识,《地藏菩萨本愿经》并非传自印度,而是一部本土撰述的经书。尽管该经署名译者为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但唐代经目中并未收录该经,直至明代藏经中方有记载。
孝亲报恩的故事
在该经中,最著名的当属四个地藏菩萨的本生故事(即菩萨在未成菩萨的累世中发生的故事)。在故事中,地藏菩萨或为大长者子,或为婆罗门女,或为国王,或为一女子,尽管理由不同,但每一世的地藏菩萨都发愿度尽罪苦众生,体现了地藏菩萨的悲悯精神。其中,婆罗门女的故事特别引人注意:
在像法时代,一名婆罗门女虔信佛法,其母不信因果,于逝世后堕入恶趣。婆罗门女于是变卖家产,供养香花器具于佛塔、佛寺之前,并瞻礼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如来为其至诚之心感动,向其示现地狱景象,并借*王之口告知该女子其母本已堕入无间地狱,但因其布施供养之力,其母与无间地狱中的罪人都得已受乐往生。婆罗门女由是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该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起「目连救母」这一主题。“神通第一”的佛陀弟子目犍连以道眼看见亡母投生饿*道,形状凄惨。悲伤的他便用钵盛了饭拿给母亲,但当其母以手护食不让其他饿*共享时,饭食即刻化为火炭。无计可施的目犍连向佛陀求助,佛陀于是向其讲述化解之法:于七月十五日以饭食果品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此举将使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离苦得乐。该对话被记录成《佛说盂兰盆经》,于西晋时期被翻译为汉文,而盂兰盆节也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重要节日。此外,「目连救母」还于唐代成为变文母题,并在后世的戏曲、杂剧中多次出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