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观音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永远热泪盈眶
TUhjnbcbe - 2021/4/23 22:25:00

打什么时候起,便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心中所想,直至今时也弄不明白这初衷根源于何处。写作二字,居于中国的我们并不陌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接触到作文。自小学启蒙的看图写一段话到入职前诸如申论类的考试,国人永远驮着“写作”的石块匆匆前行。当然,笔者也不会有所例外。

纵然写作似习惯早已植入世人的身体中,可一旦由“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时,中间的大部分人就抛弃了手中的笔,在这皆大欢喜的虚拟场景中尽情地同写作告别。那么遗憾和悲哀亦随之而来了。

除去那些在考场上的规范作文外,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第一篇散文的创作记忆:那是中考毕业后。因青春张狂,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我不得不返回山里的老家,在那个遥远的燥热的午后,整天无所事事,终日游荡在老瓦房的四周,观察围墙上翠绿的观音莲,牛圈里干瘪的*牛,天空中变化多端的云朵……时间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在这堪称为复制式生活的我,有一天竟害怕而孤独起来。说不上缘由,总想一吐为快,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在小屋亮着橙色光的灯泡下写出了《这个漫长的夏天》。这或许可称之为个人文学路上的第一站了,毕竟这是没有来自外界的要求或限制而完全独立写下的文字。在我看来,这篇小文的诞生仿佛叩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自那以后突然发现了所处的世界居然这样的美好,都值得将心所感脑所思的东西用笔尖镌刻下来,以待来日静静的目视。

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在下床坐着的我透过那教室改造后的宿舍的玻璃窗,恰好看见一枚小小的月亮挂在天空,周遭很静。猛然间脑海里就情不自禁地冒出了些句子,我急忙找来纸和笔,记录下唯有那幅画面才能供给于我的灵感。后来完成了现代诗《原来》的写作,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昔日些许,若水如风

虚拟的,我们的

前世今生

哲人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对凡事有了兴趣之后,做起来时心底会源源不断涌出快乐之感,总能在兴趣的落脚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抛开兴趣而言,写作生命的延续在于感动。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如果选择了机械前行,那当初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灵性势必会慢慢退化,直至有一天会在回望旧物时发现“过去的我是多么厉害”或“当初我还拥有这样的能力”。假想一下,这岂能不作为人生的一大不可挽回的憾事,无论多么懊悔,悲剧早成定局。

人能随心所欲而活,但不可漫无目的而行。缺少世间万象反馈而来的林林总总的感动,人终归踏上毁灭自己的路途。乐事不喜,悲事不忧,经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心中无丝毫涟漪,倘至此,在我看来立于此间总有些冷漠和无味,甚至是麻木。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延伸之有人间事事皆可入文。在人群喧嚣的菜市场,可体会生命的活力;在漫无边际的大海前,可明白个体于宇宙之微渺;在一盏灯下,有喜悦有失落有别离有相逢……这些纷繁而丰盛的人生际遇是永不枯竭的生活智慧。对于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来说这是点睛之笔,对于农民是久违的雨水,对于游子是故土的距离。但对于一个尚能提笔而书的我,则是一束刺破云层的光芒与心底跌宕起伏的感动。

《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我尤其钟爱,录原文如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愿来自俗世的人们,不快速坠入俗世,更祈盼居俗世者而不世俗。永远对熟悉和新生的事物持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和谐,驰而不息地去做一个为热泪盈眶的耕耘者。

(作者:苦蒿/国家税务局总局关岭县税务局)

编辑:杨雯审核:陈明

说好税收新故事●传递税收正能量●共圆青年税务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