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称为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汉传菩萨自南北朝始出现女性化特点,这些题材多见于石窟寺,如北魏云冈、麦积山,这一时期的菩萨多采用交脚像或半跏趺,头戴宝冠,发髻较高,上身袒露或披帛,胸前有璎珞珠宝,下着羊肠大裙,衣纹既具有犍陀罗风格,又受汉族传统的影响。印度佛经中称观音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观音多为男性形象,随着佛教的中国汉化,逐渐变为了男身女相。佛教宣称观音随类化度,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和因缘,化作各类不同的身份度化,普渡慈航,所以,观音造像的种类和形象最多。隋唐以后,持莲枝或水瓶的观音菩萨像增多,并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多臂观音,曲线明显而且服饰华贵,形象妩媚。
观音信仰大兴始于东晋,据说太原人郭宣入狱,心念观世音,遂被赦免,他出狱后为观世音菩萨造型供养。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观音成为仅次于弥勒的第二信仰神。唐代,观音信仰盛行,因避讳李世民,统称观音,并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形成了观音的道场。观世音的诞生日是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因此每逢阴历的二、六、九月份,佛教寺院都会举行法会,以纪念观音。
1、车安生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北魏延昌三年,公元年(上海博物馆)
2、卢边之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北魏神龟元年,公元年(上海博物馆)
3、毛思庆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北齐,天保二年,公元年(上海博物馆)
4、铜观音菩萨像,北周保定元年,公元年(首都博物馆))
5、刘广达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隋开皇十七年,公元年(上海博物馆)
6、铜镀金观音菩萨像,隋仁寿二年,公元年
7、观音菩萨石像,隋(上海博物馆)。菩萨脸容丰满,眉目细长,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祥温和。头戴高耸的宝冠,冠前饰一化佛,此为观世音菩萨之像征。菩萨身材匀称,腹部略向前突,似呈曲态而富有动感,由此,遮盖了无手的缺憾。菩萨的装束极为华丽,肩饰、胸饰都极为细致精巧,而挂在胸前、裙前以穗形饰物串连的璎珞带,更显其华美富丽。此件造像与大势至菩萨石像成对,在现存实物中,几乎没有发现同类作品,它为隋代造像中的珍品。
8、十一面观音菩萨鎏金铜像,唐,公元-年(上海博物馆)
9、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唐末(首都博物馆)
10-11、铜镀金观音菩萨像(一组),唐代(首都博物馆)
12、湖州铁佛寺观音殿现在供奉的铁观音像,铸于宋天圣三年(),素有“东方维纳斯”之称,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宝。宋铸铁观音静静地站在倒扣的莲花座上已经千年。她体态呈“S”形,发髻高踞,面颊丰满,体态丰盈,侧身微转,赤脚露趾,低头含嫣,情趣内向,显得志圣高洁,是为东方女性特征。塑像铸造工艺极其科学精美,冶炼技术也相当高超。
13、杭州烟霞洞坐北朝南,深30米,洞内造像利用山岩应势凿置,十分自然。洞口两侧有凿于北宋时的观音、势至立像,体态柔美,容相娴静。
14、铜观音菩萨像,宋(首都博物馆)
15、铜观音菩萨像,宋仿南朝(首都博物馆)
16、铜观音菩萨像,宋仿唐(首都博物馆)
17、铜镀金观音菩萨像,辽(首都博物馆)
18-19、铜观音菩萨像(一组),辽(首都博物馆)
20、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高67厘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1、元准提观音菩萨铜镜(首都博物馆)
22、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代观音菩萨塑像。摩尼殿正面基坛佛像后的墙壁背面,通壁塑有海岛观音彩塑悬山,山石玲珑剔透。正中为明塑观音菩萨自在坐于假山之中,菩萨通高3.4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向两侧翘起,飘带缠绕臂上垂于体侧,菩萨头微右倾,面容安祥恬静。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右膝轻抚左腕,姿态优雅端庄,自在大方。观音菩萨两侧山石上分别塑有,上首为白象,代表普贤菩萨,下首为青狮,代表文殊菩萨。观音塑像在梁思成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被称为“山中观音”,在当今寺观艺术研究中也常被称为“自在观音”。自在观音的型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不拘泥正襟危坐的佛像姿态,让人感到佛是可亲可近的。观音神态安详,微微右倾的头部和下垂的左腿使整个塑像更显和谐匀称。特别是观音菩萨的眼神和微翘的眼角,使你从不同角度去瞻仰时,会发现观音菩萨好似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在和你交流!传说鲁迅把这正定隆兴寺山中观音称为“东方美神”。
23、平遥双林寺千佛殿主像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陈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的感觉,出色地勾勒出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古代雕塑家既遵照了佛教的印相之规,又以特有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生动而自然,在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人间世俗情感,充分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艺术上高深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24、平遥双林寺菩萨殿主像为准提观音,俗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仪容端庄而典雅,神态温柔而又安祥,二十六只手塑造的十分纤巧而富有有弹性,如扇面形排列几层,上下交叉,前后掩映。有的手心有眼,观世间万物;有的手持法器,慈祥中透着威严,真是参差错落,变化万千。若从人物结构之合理与表情刻画之生动来说,此观音像也是目前国内相同题材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25、平遥双林寺天王殿弥勒背后的壁塑,在明清寺院里一般是韦陀的,但这里是观音渡海壁塑。入元以后,渡海观音的造型更为常见,其坐具也随之丰富多样,出现飞龙、鳌鱼、莲花瓣与荷叶等。
26、平遥双林寺释迦殿释迦像后面向后门壁塑渡海观音,观音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神情安详自若,不仅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之美,同时又表现出普渡苦海的决心和毅力。与背景起伏的波涛和飘动的彩带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利用观者和雕塑作品在空间位置中的变化产生以动寓静,以动破静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古代彩塑作品中实属罕见。
27、镇国寺万佛殿后壁也有一倒坐观音造像,此造像与万佛殿佛坛造像风格明显不同,是明代风格的造像。
28、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上海博物馆),高48厘米。头挽高髻,披帔巾,面部丰满圆润,目光向下,表情柔和。体态丰腴,颈戴项圈,上着袒胸广袖褒衣,下着宽腿长裤,两手相拱互置袖中,赤足,立于水波莲花上。衣褶线条柔润,头发丝丝毕现,刻画精细,含蓄端庄,温顺静雅,栩栩如生。背面镌刻隐约可见“何朝宗印”印记。明德化白釉釉色稍偏*,呈乳白色,质感丰润,曾很受欧洲人欢迎,美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明初德化瓷通常还呈肉红色,灯光下能透见,放大镜下呈现细腻晶莹的糯米光泽。何朝宗,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质感极强,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独擅瓷坛。其作品吸收历代雕塑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唐佛像的艺术风格,塑造的观音、达摩像极具唐韵,形象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此观音像可称其代表作之一。
29、铜镀金观音菩萨像,明(首都博物馆)
30、十一面观音菩萨像,明早期(首都博物馆)
31、铜观音菩萨像,明(首都博物馆)
32、铜送子观音菩萨像,明(首都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