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下华严寺山门外
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
下华严寺一进区域
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
薄伽教藏殿内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
薄伽教藏殿立面图
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
整个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在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
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
这些佛教彩塑不仅全面体现了辽代佛教彩塑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佛教神韵,而且也是辽代社会审美情趣和雕塑水平的典型体现,更是现今遗存辽代佛教塑像的重要艺术瑰宝。
下华严寺佛教彩塑的主要类型如下:
■1、三世诸佛造像
三世佛即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薄伽教藏殿中的三座主尊造像,释迦常作说法印,燃灯作定印,弥勒作施无畏印或与愿印。
佛像周边有菩萨、天王和供养人,汇集一堂,共30余尊。薄伽教藏大殿内三主佛造像都呈结跏趺莲花座,造像高度约5.2米;其他菩萨、弟子和天王造像多呈站立状,造像高度约在2.8-3米之间。
■2、菩萨造像
下华严寺中的菩萨造像,就是作为主佛的胁侍菩萨同时被供奉的,主要的类型有四大菩萨、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
(1)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彩塑的整体造像风格,肃穆庄严,菩萨神情清净优雅,姿态优美飘逸。其中,观音菩萨头戴高冠,阔袖,胸饰腰结,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这尊菩萨彩塑为辽代雕塑的精品。
文殊菩萨头戴花冠,神态祥和悲悯,胸饰腰结,超然端坐于莲台,佛座下方还有双跪前蹄且身披彩缎的骏马。
这种造像风格与汉地截然不同。在一般寺庙中,文殊菩萨造像风格多是安坐在狮子背上,而薄伽教藏殿内的文殊菩萨却端坐在马驮的莲台座上,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辽代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
这种独具民族风貌的佛教造像风格,将契丹族风俗民情和佛教文化有机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为当代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佛教文化与民族习俗相融合的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与文化的实物依据。
普贤菩萨,面容圆润丰满,五官眉清目秀,神情文雅庄重。
地藏菩萨,头戴高冠,宝缯披肩,胸饰腰结,宽袍大袖。综上可知,华严寺内的四大菩萨无论是面相,还是装饰均深受唐代的影响。
(2)十方菩萨(胁侍菩萨)
十方指:上、下、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方。薄伽教藏殿中的十方菩萨在空间布局上,分布在整个佛坛之上,造型体态各异,都以优美飘逸的身姿安置于莲花座之上,充分体现出佛教的宗教仪轨与神韵,十方菩萨彩塑无论造型还是神韵,生动富有表现力,他们面容丰腴饱满,身材曼妙婀娜,在服饰细节上均为宝冠高耸,其天衣缠身飘逸垂落,衣着华美精致。
在空间的布局和情节构思上,十方菩萨均为全身心地聆听佛陀的开示和教诲,内心饱含着对“佛国世界”的虔诚追求和心灵向往,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浓厚深刻的宗教心理体验。
十方菩萨彩塑,在造像整体特征上,均丰腴圆润,祥和肃穆的仪容和优美体态,典型地体现出唐代的盛世遗风。同时,十方菩萨彩塑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富有个性化特色则为典型宋代风格。彩塑的色调以金、红、墨绿为主,浓淡搭配和谐,风格古朴。在整体上纵观大殿内佛坛上的十方菩萨彩塑,其艺术表现与神韵不愧为稀世瑰宝,犹如天上神灵下世凡尘,赋予整个殿内佛国世界的彩塑以勃勃生机和宗教的神圣超越的氛围。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