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观音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第29集
TUhjnbcbe - 2021/1/12 4:41:00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集-4B-年6月24日下

《法华玄义释签讲录》宗德法师

-集-第4讲下-通释七番.标章-页至页-4下。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三称)。

我们上课。

(○次列三义。)就是莲华有譬喻三种意思。

(△二别对三义)

就是莲华为什么要开华呀?是为了莲子才开华的。那佛为什么要讲方便啊?是为了让众生悟到真实,所以就叫“为莲故华”。那我们现在很多人学法,他以为只有方便,只有方便才是佛法,其实方便就是为了让你得到究竟的,他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方便的之外还有真实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佛不懂这些东西。执着方便,拿方便去诽谤究竟,这个是违背佛陀的教法的。

莲华一开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了,就叫华实具足。实就是莲子,实就是果的意思,有华有果,它同时的。莲华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看莲子,它长了一颗莲子,莲心是绿色的,你拨开一看就是一片荷叶,它是华的时候,它的果就在里面了,所以莲华是不可思议的。

莲华华果同时,用莲来譬喻实,用华来譬喻权,

“为莲故华”可以譬喻“即实而权”。什么叫即实而权?比如说我这是一颗钻石,我送给你,你不相信,我就告诉你,这是一颗玻璃,就是说钻石是实、玻璃是权。我把钻石说成是玻璃,这个就叫“即实而权”,它是实的但我说成权的。它是值钱的,我说成不值钱,这里就叫即实而权,你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了,后面就好学了。

莲华开了,为莲故华的时候,花苞是合在一起的,就这样子的荷花,现在华一开,莲子就现了。(注:用右手模拟莲包和莲开的样子。)“华开莲现”可以譬喻“即权而实”,经《法华经》开权显实之后,权当下就是实。

我之前把钻石当玻璃送给你,现在过来你把玻璃拿给我,我告诉你:当时我送给你的这个玻璃就是钻石。把真相说出来,这个就叫华开莲现,就叫即权而实。当初你以为的那个玻璃就是钻石,就叫即权而实,没有离开权另外有个实,没有离开实另外会有一个权,所以为什么讲一切法都是妙法嘛。颠过来倒过去,其实都是他,都是不可思议的法。所以因为众生不认识妙法,结果妙法成了他的负担,成了他的伤害,我们就叫他叫烦恼。如果你是上根利智的人,佛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烦恼,你认为的那个烦恼根本就不是烦恼,他就是妙法。如果说你是个钝根的人,那佛就顺着你讲:好好好,是烦恼。怎么解决啊?断掉它。怎么断?戒定慧,你要断烦恼嘛。其实折腾来折腾去、折腾来折腾去,直到有一天,你长大了、成长了,这时候我就跟你说真相了:傻瓜,烦恼不是用来断的,烦恼断不掉的,因为烦恼就是佛性哪!烦恼就是法性,烦恼不用断的,烦恼就是妙法的。

你看这个世间上的人做事也是这样子的,成功人士具有一种素质,你把他丢进臭水沟里去,他都能发现臭水沟的价值。做不成事的人,你让他去当王子,他把一个国家都会败掉。会做事的人一切法都是他的动力。不会做事的人,一切法都是他的烦恼。现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作为佛弟子,佛要送你一个大礼,是什么呀?就是告诉你一切法都是妙法,那你就不要嫌弃了。你遇到任何事情,你在里面发现积极的这一面,那你成佛就快了。遇到任何事,你都发现他积极的一面就好了,因为每一样事情他都有两面性的。

莲华一般是每年的五六月份开华,莲华华果同时,有华的同时就有莲子了,八九月份的时候莲华就会枯萎掉落,华落一个月左右莲子就成熟了,莲子成熟后,如果不及时采摘,风一吹莲子就会落到水里面。华譬喻权,莲譬喻实。华落了华就没有了,所以“华落”就譬喻权不可得,所以就叫“非权”;莲落了莲也没有了,就譬喻实也不可得,所以就叫“非实”。

比如说我一开始说钻石是玻璃,现在告诉你玻璃就是钻石,玻璃是假名,它的真相是钻石,我方便说它是玻璃,或者说我骗你说它是玻璃。现在你长大了、你能接受了,我就把它的真相说出来,我就说它是钻石,这个时候玻璃就不存在了,有没有一个所谓的玻璃不见了?没有,它是你的这种愚痴不见了,法还在,但我们的邪见不见了,这个就叫破情不破法,这个就叫华落莲成。华是代表方便,方便就不用了。

莲成熟了以后,莲华的华瓣就落了,华瓣落了就只剩下成熟后的莲子,这个时候没有了华,全都是莲,也就是譬喻权当体就是实。实相是相对于权来讲的,现在权当体都是实相了,唯实无权,全体都是实相。莲落了以后,莲也不可得,譬喻实相的名字也不可得,实相无相。不能执着任何一法,同样不能执着一定有个东西叫实相,你执着实相谛,就和你说无谛。

我们说《易经》乾卦九六卦就叫群龙无首。世间人群龙无首的话就会乱的。他这个群龙无首是指的是圣人,圣人他每一个人他都懂得管理自己,所以大家都是圣人就不需要国王了。既然一切法都是实法了,那还有什么实不实的?大家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佛不佛的?佛这个名字是相对于凡夫来讲的,那凡夫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佛不佛?都是佛了。所以说“莲成亦落”

法为什么讲权?为什么讲实?是因为众生。比如说世间分左分右,你说世间哪个是左哪个是右?那我们众生需要嘛,我们叫这个叫左,叫这个叫右嘛。虚空没有分左右,但是我们凡夫就需要,所以就分左右。华落就譬喻权不可得,所以就叫“非权”;莲落就譬喻实也不可得,所以就叫“非实”,所以“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初义云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实。)这一科是别对三义,是怎么对的呢?初义是“为莲故华”,第二义是“华开莲现”,第三义是“华落莲成”。这个“初义”就是指的“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这一句。“华掩于实”,华把莲给掩藏起来了,譬喻实就藏在方便里,其实方便当下就是实。

为莲故华的话,这个华是方便,方便就是为真实做准备的,就叫掩于实,就是假相把真相给盖住了。为什么说假话?是为了让你得到真话。比如说这是一种很苦的药,我们要喂一个小孩子吃,就告诉他:你来吃,这个不苦,挺甜的。用说甜的这个假相来迷惑苦的真相。为什么说这个假话?是为了让他得到这个药的真实利益来治他的病。假相把真相给盖起来了,这个就叫“华掩于实”。也就是说叫“权掩于实”,华掩于莲,听懂了吗?

(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为什么要说权法?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实法。说权法的时候其实实法就在权法里面,所以叫“实在权内”。(体复不异,)不管说权也好,说实也好,权和实是同体的,就叫“体复不异”。(故云即实而权。)本来是实的,把他说成是权的。为什么?因为众生根机漏劣,为了调熟他们的根机,佛用教导方便,就实而权说。就是本来是实,不得已才说成权,其实这个权当下就是实,就叫“即实而权”。

(机熟须开,)众生的根机成熟了,就要告诉他真相了,告诉他真相就叫开。(开彼能覆。)把这个假相挑破,把假相说明,就叫“开彼能覆”。假相是能,真相是所,“能”把“所”盖住了,所以把“能”去掉,“所”不就出来了吗?

(情希近果,)情,就是欲想、好乐。希就是希求、追求。近果就是不究竟的果、方便果,比如藏通两教的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别教菩萨的地前果位,这些都是近果。如果你得少为足,追求方便的权果就叫“情希近果”。(名之为覆。)如果你“情希近果”,就叫被覆。为什么会执着方便果?因为你不知道圆教诸法实相理才是最究竟的理,不知道一乘佛果才是究竟佛果,就叫被覆。被什么覆呀?被无明所覆。因为被覆你才会得少为足,追求方便近果。

(拓彼近谓,名之为开。)拓,开拓。彼,就是指的那些“情希近果”的众生。也就是开这些人的知见,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得少为足,你所得到的那个是方便果、是不究竟的,一乘佛果才是究竟佛果。就是为他们开显这种知见,就叫开显。

(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开什么东西呢?就是把他不能听大法的这种愚痴开掉,就叫“即彼能覆”,就是开的是这个东西。能覆,什么东西能覆?是无明把他的智慧给覆盖住了。这个时候把他的无明拿掉,智慧就现出来了。

(又华落莲成等者,)什么叫“华落莲成”?(华落譬非权,莲落譬非实。)华落了表示华没有了,就譬喻权不可得,就叫非权,所以就用“华落譬非权”。莲落了,譬喻实也不可得,就叫非实,所以就用“莲落譬非实”。所谓的权和实是为了众生施设的,其实法性非权非实。比如说*金,有人喜欢打成戒指,有人喜欢打成手镯,那*金也不是手镯也不是戒指,*金就是*金。但是它可以变成戒指也可以变成手镯,是为了你们能用。

(开已即废,)就是开权的时候就是废权的时候。开显权就是实以后,权当下就是实了,权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原来叫权的这个东西当下就恢复了实的本来面目。开权就是废权,权这个概念就被废掉了。(时无异途,)异途,就是有差别。开显之前,权实不同。开权显实以后,原来的实还是实,原来的权也是实了,一切法都是实了,这时的权和实就没有差别了,就叫“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开显藏通别方便教就是一乘圆教,开显二乘及权教菩萨的方便行就是一乘妙行,开显二乘人及权教菩萨七方便人就是一乘圆人,开显藏通别教的方便近理就是圆教实相理。教一、行一、人一、理一称为四一。开显后,教是圆教、行是圆行、人是圆人、理是圆理,就叫四一。

(故实立已,同冥三德,)开显会归教行人理四一以后,圆解圆行圆证,所以称为实相已立。这时修与性冥合,三德成就,归于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三德,所以就叫“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权实只是假名,三德是果,果非权非实,所以三德非权非实,“故知三德不当权实”。

(△三例前结)看第三科“例前结”。

这里面包含的义理非常地广,所以用莲华来做譬喻。前面的七番共解把名字讲完了。现在用七番来共解“体”了,明体嘛,“体”是第二个。

(△二标体二,初列)

我们看这个体为四,分成四科。也是先“释字”,来解释什么叫做体?第二科“引同”,引同”就是引两经和两论来同证一切法以实相为正体。第三科“简非”,就是告诉你明白了实相正体可以离四谤之非。第四科“结正”,就是智者大师对“标体”这一科进行总结。现在来讨论体的问题了,这个很重要的,你们要竖着耳朵听,这个体不过关的话,下面你基本听不懂了。什么是体?法性体,在这一科就可以弄明白,体非常重要。

(标体中,先列。)这一科只是列出了智者大师所讲的“标体”这一科的科名。下面看第二科“释”,先看点题。

(○次释。释中先叙大师释,次章安私释。初文自四,初从体字去,初释字也;次从故《寿量品》下,第二引同;从今言实相下,第三简非;从斯乃下,第四结正。初释字中又三,初释字训;次各亲下,引例为类;三出世下,正出经体以同字义。)我们可以看科判第3页,“标体”分成两科:一个是“列”,一个是“释”。“列”就是把名字列出来,“释”就是解释。“释”分成两科:先是“叙大师释”,是叙述智者大师的意思;然后第二科是“叙章安私释”,就是章安大师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叙大师释”,分成四科:先是解释字,“释字”;再引跟他一样的,“引同”;然后再“简非”,再“结正”。然后“释字”又分成三科:第一科“释字训”,用什么来给体进行定义;第二科“引例为类”;举“礼”的例子来对“体”进行类比。然后第三科“正出经体以同字义”。看着科判,我们往下解。我们翻到经本P64页。

(△二释二,初叙大师释四,初释字三,初释字训)

什么叫训?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这个“训”就是说按照他,用这个字来解释就叫“训”。就是用“礼”这个字来解释“体”,就叫“训”。按照“礼”的这种含义来解释体就叫“训”。那有时候为了解释这个“礼”,用什么来解释?叫“体”。你看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古装的片子呵斥一个人不讲礼貌的时候就讲:成何体统?用体统来解释这个“体”,就说你失礼了就叫成何体统。那我们这里来解释这个“体”的时候就用“礼”来解释,就是用“礼”来解“体”,就叫训。那为什么要用“礼”来解释“体”,下面说了。

(初文可见。)

(△二引例为类)

为了让我们明白《法华经》的体,智者大师举了一个礼的例子来类比。古代的时候一个国家把礼制作为一种制度,每个人都要遵守,智者大师就借用礼相同来类比诸法的正体是相同的。

智者大师引用的这段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后面荆溪大师的签文里也会具体谈到,我现在这里先简单地讲一下。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尧舜采取禅让制,即“传贤”。大禹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是到了大禹的时候,他不再采用禅让制,而是采用了世袭制,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所以下面会说到“大道既隐”,这个大道就是指的天下为公。大禹之后由“天下为公”变成“家天下”了。“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出自《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了,不再是天下为公了,成了家天下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了。人们各自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疼爱抚养自己的子女,财务和劳力都成为私人所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了,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这里讲的“君臣撙节”,孙希旦《集解》中说:“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zǔn,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撙zǔn节”就是抑制、节制的意思。管控自己的言行,使之顺乎人情,合乎礼仪。每一个人都要克己复礼,都要遵循这个礼,才符合道统,下面会仔细讲到的。如果说没有这个礼的话就非法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九祖的签文,九祖才解释得清楚。我们看九祖是怎么解释的。

(次文者,虽用儒宗,不同彼意。)虽然用儒家的文字,但是跟他的含义不一样。

(彼明道丧,故使独亲各子之局,)下面会讲到孔子,孔子就讲到当年那个三皇五帝在的时候天下为公,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家天下为公。那后来三皇不在了,圣人不在了,就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讲的这么一件事情。“道丧”是指的天下为公的这个道已经没有了,所以说天下为公的道没有了,那大家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家人就可以了,所以这种局面是“各子之局”的局面,这样子的一个社会现象。

(所以礼兴。)什么礼兴呀?就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个就成了国家的礼制了,每一个国人都要遵守,所以就叫“礼兴”。要把这个礼要兴起来的话,那你就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了,要把家人照顾好,这礼就会兴起来,不然的话礼就会丧掉,礼也没有了。

(今借彼礼法以譬体同,)佛法这里面,比如说智者大师为什么要借用这一段,因为一个国家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遵守同一礼法,所以智者大师就用礼法相同来譬喻诸法的正体相同。(一切诸经咸归实体,如各亲其亲;)这个体是什么呢?是实相、实体,从实体里面生出来的一切法也是实体。就像“各亲其亲”一样的,每个人都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体也是一样的,一切经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就像一切经的父母一样的。

所以解释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感应?比如说我们去念观音菩萨,我们去念佛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能感应观音菩萨来帮我们的忙,因为我们跟他是天性相关。什么叫天性相关?就是说他也是实相体,我们也是实相体。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能够感应他。那过去有说一个这样的譬喻,有一个老母亲在家里,他儿子去砍柴去了,结果家里来了客人,儿子不在家。那老母亲不像现在有电话,电话一打通他就来了,发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第2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