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我和家人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福州华林坊4号。这里位于屏山南坡山麓,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是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五进五落的林鸿年状元府第。
回到家里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办,其中非办不可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遵照祖上惯例,逢年过节或特殊日子,都必须去请距府第不远处的华林寺和尚到府上做法事道场。此项善举,年年岁岁从不间断。
华林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初建时称越山吉祥禅院。禅院坐北朝南,背靠越山南坡,面临一条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明沟小河,流水淙淙,清纯洁净,给整座禅院带来了勃勃生机。早年的越山称谓很多,有“样楼山”、“越头山”、“越王山”,等等,后来称“屏山”。吉祥禅院修建于屏山南坡山麓延伸地带。
福州城内的冶山、于山、乌山,一向不作坟地等使用,建有吉祥禅院的屏山当然更是如此。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一天傍晚,禅院住持慧真方丈,漫步来到屏山南坡,仰观天象,突然心血来潮,顿觉明亮的北斗七星能助人辨别方向,还能占卜前程、吉凶,突发灵感。回到院中,依据自己的想象,他命工匠打造如橘子般形状、口径约80厘米、高约1米的7只褐色镏皮缸,对照北斗七星的排序,相对应地排列在屏山南坡山腰的平坦地方,并在进口处设置一道石框门作为引导标志。此七星缸积水不干,且清澈见底,缸底虽积有水垢,但从不长孑孓,不生蚊虫。设置七星缸以后,进山腰的原羊肠小道得以拓宽修平,方便众人上山下山行走。院内僧侣遵循方丈告诫,引领香客围着七星缸转圈拜忏,禅院自此香火更为兴旺。为图吉利,临近屏山之地,便相继有了七星巷和七星井等。
明正统九年(年),越山吉祥禅院由原来官宦贵胄专用的寺院,逐渐过渡为普通百姓信奉佛教的一家寺院,改称华林寺。东西走向的街坊——华林坊因吉祥禅院的改名而得名。文明历史悠久的华林坊,含南北侧五条华林横巷和一条华林直巷。华林坊中,与屏山南坡山麓接壤的地带是一块风水宝地,为时人所向往,这里正是古时华林坊士、农、工、学、商逐步形成与汇集之地。
清雍正初年(年),福建地方官发觉华林坊巷子幽雅,环境洁净,就将明朝遗留下来的省级翰林第(中央级的称翰林院)作为福建地方乡试科举的贡院,直到光绪三十年(年)取消科举为止。其时,接踵而至的有本土道教和西方天主教,八县设于福州的会馆,有的也入驻华林直巷。
更名华林寺后,僧侣四方募款,扩建寺院,重塑佛像金身,还在寺院大门外种上一棵榕树,作为华林寺所在地的象征性标志。植于大门口左右两边的桂花树,呈挺立并略向内侧倾斜态,谓之“迎客犀”,蕴含蟾宫折桂,万事吉祥之意。来到华林寺前,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六扇朱漆大门,门槛厚实高大。八根檐柱,六根内柱,六斗拱架,双层屋面,单檐山筒瓦顶,驼峰飞檐,屋角昂起延伸向上,卷翘成双枭双混曲线,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极具唐宋风格,为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进入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阁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晨钟暮鼓,以唤起人们的警觉。
步入大雄宝殿,一股肃穆之气迎面而来,但见烛光闪烁,青烟缭绕,善男信女烧香礼佛,顶礼膜拜,祈求菩萨保佑。
大雄宝殿中央后堂之上,如来佛祖坐北朝南,正襟危坐,坐像上方书有“料事如神,有求必应”八个大字。四大金刚立像分列进门处左右,守卫佛祖。大堂两側廊上,还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造型。每一尊菩萨立像或坐像前方的地上,都配置一至三个蒲团。大雄宝殿后堂正中塑有弥勒佛祖坐像。由后堂向北穿过走廊,进入第二进,到达大雄宝殿第二殿,殿内的莲花座上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坐像。这些,与众多寺院都未有不同。
华林寺的后院位于大雄宝殿第二殿的北面。穿过两扇厚实的石框木制大门,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华林寺第三进院落的第二个大天井,与前面的天井大小、结构、规格大致相同,景物也近于雷同,只多出两眼水井。过了这个天井,来到一个大堂,这里正是华林寺最大的一处禅堂。它是众僧集中念经、坐禅以及方丈等长老说法论道与参禅悟道的场所。大禅堂后面有坐北朝南三开间正屋,是为禅房,方丈居中,首座居左,监寺居右。禅堂东西两侧,各有十六开间禅房,相向排列,整齐划一。三十二开间的禅房分别为僧侣的卧室、起居室、诵经室、打坐室、活动室。三开间正屋的后面是藏经阁。藏经阁的后面有一处绿地,种植瓜果、蔬菜等。绿地两边左为厨房、膳厅,右为浴室、茅厕。绿地往北有一空旷之地,建有塔林,塔中保存德高望重的方丈、首座、监寺等长老圆寂归天后的骨灰。
千年古刹华林寺香火旺盛出现三次高峰:改称华林寺后不久,迎来鼎盛时期,即第一次高峰;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善男信女夸大宣扬华林寺菩萨的灵验,招来八县大批香客前往烧香礼佛;民国三十四年(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声,华林寺香火再次鼎盛。
香火鼎盛时期,华林寺的方丈、首座、监寺等僧众,在七星缸后面修建多间木构平房,收容社会上无家可归的乞丐、残疾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鳏寡之人及弃婴,曰救济院、盲人斋、养育堂等,华林寺也因此名声大噪。
清同治十一年(年),河南嵩山少林寺法名智仁的武僧,回福州时被华林寺方丈留在寺中,专教少林拳术和棍棒武功。其时,林鸿年状元后裔、刚满7岁的林家睿,瞒着父母拜智仁为师,学习少林拳术和棍棒武功。到了13岁时,竟然练得炉火纯青,尤其“飞檐走壁”的轻功好生了得。后来,林家睿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更名为林时塽,后又更名林文(字广尘、号南散、笔名天讨),创办《民报》并担任经理、主编。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已是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的林文,率“先锋”敢死队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向清两广总督署冲锋,不幸中弹牺牲,后葬于黄花岗烈士墓中,那时他才24岁。
时过境迁,物易人非。“文革”期间,华林寺毁于“破四旧”,寺内文物荡然无存。数年后,在华林寺原址,东移10多米,往北内缩约4米,重修了一座寺院。重修的华林寺,用旧构件复原,但只是空壳寺院。虽然它难以反映过去的鼎盛辉煌,但有聊胜于无,多少能给人留下一些历史的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