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观音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金城瑰宝六丝路古镇名刹红城感恩寺
TUhjnbcbe - 2024/12/29 9:55:00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物走进大众,

让大众感知历史文化。

编者语:

兰州古称金城,是“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丝路要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见证地,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编辑《金城瑰宝》系列图文,力图将承载文明、见证历史的文物更好地呈现给大家,让文物走进大众,让文物“活起来”,宣传推介兰州文物资源,传播文物蕴含的科学思想文化价值,传承弘扬优秀黄河传统文化。我们期待借此培育公众文化内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并对我市文旅深入融合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有所促进。

第6期丝路古镇名刹:红城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俗称大佛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登县庄浪河川南部的红城镇永安村,是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据寺内明嘉靖四年《敕赐感恩寺碑记》载,该寺为鲁土司五世鲁麟所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年),弘治八年(年)竣工,距今已有年,为连城鲁土司的附寺。该寺建成后上书朝廷,明孝宗弘治帝为表彰连城鲁土司世守西陲、保境安民的忠贞,敕赐“感恩寺”。

感恩寺,座北朝南,南北长米,东西宽19.3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主要有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护法殿、菩萨殿、大雄宝殿等,布局严谨,保存完整。寺内现存尊佛像雕塑,5幅墙体壁画,幅拱眼壁画,《西游记》全景塑像以及大雄宝殿幅坛城,均为珍品。感恩寺是一座西北明清文化艺术宝库,是蒙藏汉文化交流融合、明代中央对西北边陲有效治理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

山门正面

山门背面

山门,为四柱三楹式结构牌坊门(牌坊门,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用于标榜功德或表彰功勋、德政、忠孝节义等,可作为宫观寺庙的山门,也可标示地名。)悬山正脊青铜板瓦顶建筑,清咸丰八年(公元年),由连城十七世土司鲁如皋主持添建,明间走马板上书有“慈被无疆”四个大字,并题有对联,上联为:空色见如来色空空色寂寂然天外浮云身不染,下联为:了凡举上乘凡了了凡浩浩乎山中明月目常舒。山门脊顶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家八宝砖雕,即法轮、宝伞、金鱼(双鱼)、宝瓶(罐)、莲花、法螺、盘长、白盖。感恩寺大门为朱漆大门,清代门钉按等级规定,或九路、或七路、或五路,鲁土司世袭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衔,因此为七路门钉显示了鲁土司显赫高贵的身份。

碑亭

碑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正面、背面均安置实踏门,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歇山正脊青铜板瓦顶。

室内有明嘉靖四年(公元年)立的《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该碑高4.19米,分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石质为红灰色岩石,质地细腻结实。碑首正面镌刻柳叶篆书“敕赐”二字,文字左右各一条浮雕龙,龙首向上,姿态对称,共戏一珠。碑首反面亦为二龙戏珠图案,龙首向下。刻有小篆“感恩寺碑记”,篆字为六世土司鲁经长子鲁瞻所书。碑座呈一梯形,四角各一高浮雕力士作托碑状,力士一手上举,一手扶膝,大头鼓腹,憨态可掬。碑身两面均有阴刻碑文,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书法工整严谨,字迹清晰可辨。碑身汉文内容由五世土司鲁麟撰书,六世土司鲁经书丹,计字。典型的明代管阁体书风,字体用笔方正,结构精巧,端庄婉丽,雍容有度。石碑背面藏文内容分三栏刻之,内容与汉文部分不同。右侧主要描述鲁土司的官职擢升及对佛法的崇信事迹。中间部分主要讲述了佛教简史,包括古印度佛教史、佛教向中原的传播过程等,最后几句是祈祷性祝词。左侧记述了鲁土司家族来历和供养功德。这块汉藏文碑是永登乃至河西地区难得的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书法、美术研究价值,更是明代汉藏文化宗教交流,民族融合的反映,十分珍贵。

垂花门

垂花门为悬山正脊青铜板瓦屋面,正面两侧飞头上挂有风铎,檐下施三踩斗拱,安置实踏门,属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又被形象地称为“二郎担山式垂花门”。整个建筑虽小,但结构紧凑坚固,十分协调。

力士殿

力士殿又叫哼哈二将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正面安置实踏门,背面安置六抹隔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悬门正脊青铜板瓦顶。此殿为明代弘治年间建寺时的原建筑。正门上方挂有“大明”匾额,是寺内现存的唯一明代匾额,此匾上方字样原为“大清”,年寺内维修时,原“大清”匾额脱落,露出隐于下面的“大明”匾额。匾额上下左右共雕有六条金龙图案。

殿内塑有哼哈二将(哼哈二将是中国民间对佛寺里守护庙门两个金刚力士的俗称),通高2.2米,宽约1.9米。东为赤轮将军,俗称哈哈将军、水将军。西为密迹金刚,俗称哼哼将军,火将军。塑像高大,体魄雄伟,于年进行过修补。

哼哈二将

东西两山墙和北墙上原有壁画,现存两幅,为明弘治六年()绘制的《六道轮回图》和《菩萨三十二应图》。《六道轮回图》是依照明代甘南藏族高僧班丹札释大智法王的京刻版所绘。两侧各具互相对应的大段的汉藏文题记,内容为轮回图所依原典和此图像源流等。生死轮以堆金形式画出,边缘分外中内三圈。外圈划分为12格,是表现佛教十二因缘的缘起链图像,现存七格。壁画题记最后:“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新正吉日,大隆善寺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释巴藏卜谨志。时弘治六年岁在癸丑孟秋上吉日,谨依京版印图画录。”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绝版京刻版佛传故事图,弥足珍贵。

《六道轮回图》

《菩萨三十二应图》

拱眼壁画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横宽10.2米,立井深4.5米。正面背面均安置六抹隔扇,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单檐歇山殿顶建筑,青铜板瓦屋面,木构架绘有明代彩绘,有拱眼壁画,保存基本完整。

拱眼壁画

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通高约2米,宽约1.3米,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为二十诸天中的四大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殿内西侧依次为持龙蛇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执伞幢的北方多闻天王,殿内东侧为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和怀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这些塑像虽经过整修,但大体上仍维持了明中期风格。这四尊神像头戴高大繁复、装饰华丽的金色花冠,身披汉式武将恺甲,面容严峻,双目圆睁。与哼哈二将殿的塑像风格一致,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批工匠塑造的作品,同是明代彩塑艺术精品。此外,殿内悬塑有八个小金刚,皆为四大天王副将,手持八般兵器,骑着八种颜色的骏马,马蹄腾于祥云之上。

护法殿

护法殿为大雄宝殿东配殿,结构形似四角亭,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约5.60米,面宽5.85米,长5.25米。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正面安置六抹隔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
  

殿内塑有通高约1.8米,宽约1.2米的八尊佛教造像,均为护法忿怒尊,头戴五叶花冠,面部肌肉生动写实,结实有力,作狰狞恐怖之状,遍身金漆涂饰的宝钏和缨络,虽经历次维修,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明中期十五世纪流行的风格样式。大殿正中主供护法神大威德金刚,此尊大威德为五面三十四臂18足,主面为牛头,最上为黄色文殊面,大威德金刚为文殊菩萨忿怒像。主尊左右两侧侧均为大黑天,分别为二臂、四臂大黑天,大黑天梵文为玛哈嘎拉或摩诃迦罗。殿北侧供奉两尊神像:曲甲护法、贡布护法和骡子天王;南侧毗沙门、阎魔王等。

护法殿拱眼壁画共32幅,内外拱眼各16幅。殿内拱眼壁画保存完好,殿外拱眼壁画残损较甚,有些画面己经局部残毁或严重褪色。拱眼壁画内容为菩萨度母。

拱眼壁画

菩萨殿

菩萨殿为大雄宝殿西配殿,此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深广各一间,高约5.60米,面宽5.85米,长5.25米。

正中主供菩萨像三尊,身后有三组相接的华丽背光,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正中主尊二臂,双手于腿上作禅定印,无法器。左侧尊像三面六臂,主臂当胸交叉各持铃柞,上臂皆上举,左持花右持铺刀,下臂前伸,左持箭右持弓。右侧尊像四臂一面,上二臂上举,左手持花右手持念珠;下二臂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与愿印。

主尊左右两侧砌台上亦分别供奉三尊塑像,左边从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枷跌坐,左手施与愿印,手心现智慧眼,当是白度母。第三尊为四臂象鼻天。右边由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枷跌坐,与其相对的白度母形式相近,只掌中无眼,当为绿度母。第三尊颇为奇特,为二臂全枷跌坐,面部有咏,人称鹰嘴菩萨。

内拱眼彩绘为藏式度母救八难,保存十分完好。内拱眼的度母救度八难分作两组,一组是白度母救度八难,一组是绿度母救度八难。每幅壁面构图相近,均为样式一样的舒坐菩萨装度母像,一手抚身侧做虔诚礼敬状的童子,童子身旁情节不一,有非人、火、贼、狮子、象、刑、蛇、牢狱等八难,又称作“救八难度母”。

感恩寺菩萨殿南墙壁画为西方极乐净土变,其所依据的经典为著名的“净土三部经”。此幅壁画主体部分的三尊,即阿弥佗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众多的佛,菩萨所簇拥,中央主尊阿弥佗佛全跏跌坐于莲花座上,现红色身相,顶珠饰严,面容安详恬静,略露微笑。身披堆金镶边袭装,内衬中衣为绿色底,上绣金边莲花图案,衣襟装饰缠枝莲纹样,双手托钵结禅定印。其身后具金底边缘的头光和身光,头光边缘为堆粉沥金而成的灵芝纹,身光边缘为堆金火焰纹,风格样式脱胎于14一15世纪常见的藏式火焰画法。

靠近门的地方绘有供养人画像,壁面己经残破,人物依稀可辨,总计有四人。最右边的人物是一个正面像的中年男性,身穿典型的明代官员服饰,头戴黑色带翅纱帽,身着衣袍像是朱色补服,腰系玉带,面庞宽厚,目光炯炯,唇上留八字胡,下领留络腮胡须。右手晦暗不明,左手上举于胸前作握拳状,如一位正襟危坐的美髯公。其左面为一位贵妇形象,面向男子静穆而立。此像头戴金钗花冠,身穿红色锦袍,披金边云肩,腰束玉带,双手拱手于袍袖下,面容慈祥,微露笑意,颇显高贵仪态。夫人身后,亦立有二侍者。前一人身穿青色布衫,作微笑状,双手捧一黑色描金罐,颇为恭敬。后一人身着红色上衣,白色裳裙,拱手侍立,此二人均似女眷。经专家研究认为,这可能是鲁麟及其夫人画像,这种供养人画像比较少见,其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供养人画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名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大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青铜瓦屋顶,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殿内布局体现出藏传佛教殿堂的特点,殿内4根立柱位于四隅,四周为转经廊,呈前殿后廊的模式。

中央殿堂内主供金漆竖三世佛,中央主尊为释迎牟尼及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左侧为作转法轮印的未来佛弥勒佛,右侧为右手禅定托钵左手作说法印的过去佛燃灯佛。三尊全跏跌坐于金刚宝座上,极具庄严之相。背有精致华美的金漆背光,其上中央有金翅鸟,造型生动,鲜活如生,足踏两侧龙女,作展翼欲飞之势。两侧为摩揭鱼,面如蛟龙,回首向望主尊,长尾卷曲婉转如茎枝花蔓。三世佛两侧各有一尊十一面六臂观音像,左右两侧列坐像八大菩萨,塑造手法与装饰风格一致。众菩萨均足踏仰覆莲台,头戴五叶宝冠,中间冠叶上部插饰摩尼宝。殿内左右前柱上各悬塑有善财童子一尊,双手作合什印,身披飘带立于彩云之上,塑造惟妙惟肖。

转经廊自西向东有悬塑岩山,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西游记》故事彩塑群像,总长约27米,塑有10余厘米的《西游记》故事人物余身,唐玄奘西天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过程的故事情节基本完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比吴承恩《西游记》成书要早80余年,全景式的连环悬塑艺术为甘肃独一无二。中下层为诸佛、本尊、菩萨、佛母、罗汉和高僧等78尊泥塑彩装塑像,内容十分丰富,且每尊神像前均有汉藏文题名,标明尊像身份。

大殿正中天花板上有藻井一幅,坛城60幅,回廊中有坛城56幅。这些画都是明代早期典型的藏传佛教画,寓意丰富。

殿内现存明代供桌一张,质地厚重,做工精细,雕刻花纹,价值连城。殿内外拱眼均有壁画。

红城感恩寺,保留了丰富珍贵文物遗存,体现了西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段重要历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不愧为国之瑰宝。

来源

兰州文旅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城瑰宝六丝路古镇名刹红城感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