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观音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指的是什么,色
TUhjnbcbe - 2024/8/11 15:57:00
《心经》,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陀讲法中《般若部经》中的一部经典。般若是音译,用汉语来说就是“智慧”的意思。虽然佛法中讲到各种智慧,但是总体来说,就是人对事物的认知,甚至是对佛陀讲的法的认知,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一个人的智慧大小,基本上就决定了他的境界。关于这一点,以后再与大家分享,今天云来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里,空指的是什么,以及色又是什么。由于《心经》几乎涵盖了整部《般若部经》的内容,但是它的全文,只有字,相对来说就非常的短了。很多人说,《心经》句句都是经典。即是这样,但是心经也有它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就是“真空妙有”。佛教中讲空,要按照空的具体状态去修行。才能达到修行人的标准。《圆觉经》中讲“四大皆空”,《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等,其本质仍然离不开一个“空”字。但是这里的空,是不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什么都不存在了呢?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什么都不存在了,那么,色也就不存在了,甚至连空都没有了。其实《心经》中有一句话对这个空是有所指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首先五蕴是存在的。所谓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指的人的各种感知。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她是“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会空呢?因为在空之前,她是存在五蕴的感知的,这些感知,就被称之为有。这五蕴,《心经》中将它们统统纳为“有”的范畴。只有当这些感知不存在了,才能称之为空。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在禅定中会出现的状态,也就是空的具体状态。以前,云来和大家分享过,这部《心经》,其实也是一部教人如何进入禅定,以及如何在禅定中修行的佛经。所以,当我们进入禅定的时候,会出现“五蕴皆空”的这种状态。不过这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至少,他还有一个念头知道自己达到了“五蕴皆空”。从佛法的角度看来,这个念头,就是属于人的自性,也就是人的如来藏,或者称之为阿赖耶识。但是它不会像一般人一样,随着事物的变化而生出各种念头。这种境界,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观自在菩萨看到众生都生存在五蕴所构成的世界里,这五蕴,一切都是由人的因果所构成的一种假象。所以佛说“诸法无常”,要人通过修行,跳出这种假象。在他们看来,要想跳出这种假象,其实非常的简单:让心静止下来。《地藏经》中说“我观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只要让人的心静止下来,人的罪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没有了念头,也就没有了任何虚妄的见识,反过来说,也就是他的心不会被世间的这些由五蕴所构成的假象所牵动。《金刚经》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他能勘破事物的假象的时候,就真正知道了如来的真实意义了。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究竟成空。达到这一步,构成五蕴的东西就会展露出来。因为任何世间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凭空出现。我们知道,虽然水能变成冰,能变成空气,能变成水蒸气,但是它毕竟是有最终的存在。只是人看不到它的最终而已。但是达到了如来的境界之后,就能看到水的最终存在。用一句话说,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佛教中认为,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它的本来面目,所以,佛陀要普度众生,度一切可度的生命。这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有”。佛陀度人,就是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一般人看不到,只有如来才能看到,所以,这就是色的本质,也就是说,空就是色的本质,但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说,色却是空的妙有。因为一切都不存在,但是,一切又都存在。存在的是它的本来面目,不存在的,是由那个五蕴所构成的假象。而五蕴的最终,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用佛教中的话说,就是明心见性的那个自性。要想达到五蕴皆空,只有不断地去掉人的各种心念,让心念对事物不再起任何执著。这样,五蕴对你的心不起作用了,它也自然就空了。但是,它是存在的,只是它对你不再起作用了,看起来就像空了,不存在了。可是如果你动念,那么,它又会牵动你,又会对你起作用。它们之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关系。很多人喜欢争论到底是空还是色,其实,它们本就是一体。用《心经》中的话讲,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在认识这句话的时候,人们又习惯地将空和色分为两个部分,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空指的是什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