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音的名号和含义
观音菩萨,这位以慈悲为怀的菩萨,在众多菩萨中独树一帜,她不仅被广大佛教徒视为大慈大悲的象征,更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音,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它是“观世音”的简称,又被称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只要众生在痛苦中呼唤观音菩萨的名号,她便会闻声而来,伸出援手。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观音菩萨的名号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
二、观音的来历
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关于她的起源,佛教经典中流传着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就佛果,即正法明如来。她以智慧之光照亮众生,以慈悲之心温暖万物。
有的则传说观音原是一对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中的孪生小马,名为“双马神童”,他们神通广大,为人间带来无尽的福祉。后来,这对神童皈依佛教,化身为观音菩萨,继续普度众生。
虽然在佛典中并未明确揭示观音菩萨真实的身世背景,但她的存在与影响力却深远而持久。
三、历代观音信仰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并驾齐驱,被誉为佛教的四大菩萨。自佛教传入中华大地以来,观音菩萨在众多菩萨中脱颖而出,位居首席。她在中国境内拥有最广大的佛教信徒群体,影响深远。
观音菩萨的信仰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据史书记载,东晋义熙四年(),太原郭宣身陷囹圄,心中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最终竟奇迹般地获得赦免。出狱后,他为了感恩菩萨的救赎,特意为观世音菩萨造像。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观音信仰得到了全面发展,民间涌现出众多宣扬观音救苦救难的典籍,为民众在苦难中提供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音信仰逐渐深入人心。到了唐代,观音信仰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更是形成了观音菩萨的独立道场,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观音信仰,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普世价值,更成为了无数信众心中的庇护所,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祭祀观音的日期
随着观音信仰的盛行,人们为纪念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特地设立了祭祀观音的日子。
观音菩萨的诞生日在夏历二月十九,这一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观音成道日在夏历六月十九,此时夏日炎炎,万物生长茂盛。观音的涅槃日在夏历九月十九,金秋时节,硕果累累。
因此,每逢夏历二、六、九月份,佛教寺院便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届时,寺院香火鼎盛,钟鼓齐鸣,僧侣诵经祈祷,香客们虔诚参拜,祈求观音菩萨的庇佑。
五、观音的造像特征
印度佛经中称观音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观音多为男性形象。早期的观音造像受印度造像风格影响,还是长着胡须的男子像。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像的面部和服饰上开始表现出女性特征;到了隋唐,演变成“非男非女相”,圆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身姿曼妙,留有蝌蚪形小髭;唐代之后,观音的形象完全女性化了,脸型丰满、端庄,秀眉凤眼,体态丰腴,身披天衣,项佩璎珞,服饰华丽,姿态婀娜,宛如贵妇。
观音像是遵照观音仪轨塑造的一面两臂的菩萨相。通常头戴宝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表情端庄、慈祥、悲悯,上身袒露或披天衣,腰束罗裙,佩戴璎珞、钏镯等装饰,装饰华丽。
圣观音的姿势、手印和持物有几种不同,手印:
1、双手结说法印;
2、左手持莲花,右手结大悲施无畏印;
3、双手结法界定印或弥陀定印;
4、左手结大悲施无畏印,右手托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柳枝,代表观音以大慈悲甘露遍洒人间,消除苦难。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坐姿是一腿屈膝盘腿,一腿自然下垂,自在随意,展现自在庄严相。
佛教中宣称观音主张“随类化度”,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和因缘,化作各类不同的身份度化,济世救苦,所以观音在菩萨中造像种类和形象最多。
民间演化出许多名称不同、形象各异的观音,近代单尊观音像多为手持杨枝净瓶,或怀抱孩子、身披披风的送子观音像。观音像两旁有龙女和善财童子胁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