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方待夜半听君语,作者方夜语
方待夜半听君语.
崇楼杰阁是我国古建筑中饶有成就的结构形式,它体积宏大,外观壮丽,结构玲珑奇巧,造型瑰丽多姿,最能吸引观者的注目。山西现存古代楼阁二百余座,历代皆备,或规模宏伟,或结构特殊,或气势巍峨,或造型壮丽,或挺拔俊秀,或雕饰精美。在三晋大地上这些古代楼阁中,要论最为雄浑壮丽者,非代县边靖楼莫属。
“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边靖楼作为代州古城的象征,气势非凡,结构坚实,历五百余年巍然挺立,民间将其与世界最高的木构建筑应县木塔和国内现存最高的正定隆兴寺观音菩萨铜造像相提并论。在万里长城关隘塞楼中,边靖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是中国最大的木质鼓楼,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楼”。
靖边安民,威镇三关
代县地处“天下九塞”之首——长城雁门关东南20公里处,古为代国,这里北踞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地势险要,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
明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率北伐军攻取大都,随后进军山西,迫使元将扩廓帖木儿(即我们熟悉的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之兄王保保)败退甘肃,山西平定。但元朝残余势力仍在,洪武三年()代县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叛乱,朱元璋派唐胜宗、陆仲亨二将(两人均名列明初二十八侯之中,但后来都牵涉胡惟庸案被诛)前来平叛,平叛后于洪武七年()筑起楼台,取边塞安靖、靖边安民之意,取名边靖楼。次年,代县复改为州,承担起防御北部蒙古诸部的要务,边靖楼成为州城的“谯楼”,古时,其楼上置鼓,遇有紧急情况会击鼓为号,指挥作战,当地百姓俗称其为“鼓楼”。
建成近百年后,边靖楼于明成化七年()毁于火灾,成化十二年()增台重建,“台高四丈,楼高八丈,面宽七楹,深达五间,三层四檐歇山顶,崇弘壮丽”,即现今边靖楼的规模体量。进入清朝,边靖楼又历经多次修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边靖楼年久失修,基座风化,楼体下沉,梁柁劈裂,柱子糟朽,残损严重。年10月,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修缮,历时三年多时间,至年5月竣工,古楼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山西内长城的三关。其中雁门关地处要冲,历来是长城内外兵家必争之地。代县古城因雁门关而生,因雁门关而闻名,城外有三十九堡十二联城,城内有关城、瓮城,以及城墙上的十二座门楼、角楼,再加上城中的鼓楼、钟楼,由此构筑成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边靖楼地处古城中心,是整个三关防御体系的核心指挥部,这也正是一个州治所在地的鼓楼规模远远超过京师鼓楼规模的重要原因。
边靖楼上高悬三块巨匾,南面的“声闻四达”和北面的“威镇三关”为清雍正十一年()修缮时旧物,分别为雁平兵备道汤豫诚和知州杨弘志所立,两块匾均长八米,宽三米,字体挺拔,气势非凡,并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在边城崇山峻岭的背景下更显雄浑壮阔。
南面另有一匾,上书“雁门第一楼”,为清道光二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立。从旧照可见南面本来还有一匾,上书“启迪元功”,如今已不存。北面新增“万里长城第一楼”一匾,为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
崇楼杰阁,结构精巧
边靖楼由高大的砖砌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两部分组成,台基耸立,楼身巍峨,乃山西楼阁式建筑的巨构。
台基底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40米,高13米多。开南北向券洞,车马行人由此往来。
台基东北隅设偏门一厦,上悬一匾“共登青云”,门外依基墙砌有坡式马道,人们拾级可上,马道末端与基台顶衔接处另有一门,穿过即到台基顶。
台基上沿四周,砖砌栏墙围护,墙上分设垛口,有如城墙规制。地面使用的地砖,全部为“官”砖,仅此细节便可见该楼的规格和地位。
台基之上楼宇高26米多,加上台基共高近40米,比天安门城楼高5米有余。楼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四周为围廊。楼高三层四滴水,上层为重檐歇山式楼顶,雄伟壮丽之势,冠于全城。
二层回廊施勾栏而无平座,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一围,楼层之间相似而不雷同,富于变化。
▲三层平座,斗拱五踩双翘头
檐下结构,底层回廊无斗拱,回廊柱头以檩垫枋三件和单步梁外端的单浮云相交承挑檐檩,其余各层檐下皆有层层叠架的斗拱承托檐桁。
▲底层回廊,无斗拱
斗拱的分布,除柱头科和角科外,前后檐明间平身科两攒,次、梢间和两山各间皆一攒。二层檐下施五踩双翘头,角科加施斜翘头一缝。三层平座五踩双翘头,三层廊下施五踩重昂,三层上檐五踩双下昂,角科加施角昂和由昂。角科正侧两面于当心翘头外向增翘头一列。斗拱制作规整,结构精巧,构造严密适度。
▲二三层重重斗拱
楼身一二层四周砌以砖壁,前后檐明间各设板门一道,如今只有南门开放。一二层倚壁设有木楼梯,由此可到顶层,这次前来发现已经不许游客上二三层了,只能在一楼参观。
▲二层楼梯
楼身梁架,以十六根通柱自楼底直达顶层。柱上置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叠构,梁间有驼峰、蜀柱、合负载。三架梁上有脊瓜柱、大叉手和丁华抹颏拱负脊桁。
▲三层梁架
二层南北向明次三间装六抹格扇;梢间砌墙,分别置圆形窗各一;两山面当心间设券洞门,供出入之便。
二三层之间以平座承托勾栏,三层前后檐明间敞开用作门道,无门扉之设。次梢间和两山面设木棂窗,装修协调简洁。
▲三层窗格
边靖楼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即楼身通柱外还有外敷一柱,与通柱共同砌筑在砖墙内。
从柱网图和断面图可以看出,外敷一柱直抵二层,其柱头科之翘里转后尾插入通柱并伸出,与通柱紧密相连。这样通柱与外敷一柱合在一起,各承担两层屋檐,各自均不会有较多卯眼而影响木柱的强度。
▲边靖楼断面图和柱网图
正是通过这样的精巧设计,如此体量的宏伟楼阁受力清晰、分担合理,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和地震冲击,至今安然无恙。
▲二层平面图,左侧可清晰地看到并列的通柱和外敷一柱
代州向为边城,入城即可见宏伟的边靖楼。明清时期,登楼咏诗抒怀者甚多,明人周弘伦诗曰:“天涯作客独登楼,长笛谁歌出塞愁。勾注远从云外落,滹沱近向槛前流。白狼汉壁人千古,紫塞秦城土一坯。正是逐臣堪洒泪,凉风五月易成秋。”
数百年后游人登楼四眺,北望雁门关,南俯滹沱河,边塞风云,山川景物皆入眼底,亦是幸事。
珍异灯台,开元遗存
在边靖楼一层,当中还陈列一座石灯台,极为珍罕,值得细观。
石灯台原为代县东章村观音寺旧物,年被移置楼中陈列。石灯台整体高约厘米,底座宽约厘米,造型十分别致,顶部为一仰莲造型宝刹,莲座下为八角攒尖顶,上覆仿木筒瓦造型。
顶檐下置仿木斗栱椽飞,下接八棱石柱,下方有四层逐一递缩八角形叠涩,最后一层已残后补。叠涩下再接一八棱石柱,八面镌刻有铭文。
石灯台座底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立体五峰造型,居中者巧妙形成灯台的须弥座,托住灯台,更依随山形而浑然束腰。这五峰正是仿照五台山山形走势雕刻出的五座山峰:—山中峙,象征中台,四山拱卫,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四台。
基座起伏的峰峦层层叠叠,山峦中雕有古塔、古寺、山僧,及其蜿蜓曲径的山道。整体圆润质朴的台座形貌与直角方棱的台身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之美。
关于石灯台的修建年代,可根据石灯台铭文考释,《五台山及灯台颂》一开始即称“上为开元神武皇帝”,则石灯台敬造于唐天元盛世,但石柱上又有又有别体颂文,非出一手,标明为大宋至道三年()重修。学者判断此灯台为唐造宋修,重修时磨去了部分唐代颂文,另刻新文,才出现了异代颂文同时出现在一座灯台上的情形。
燃灯祈福是北齐以来宗教祭祀中兴起的一种常见仪式,在演变过程中,燃灯石台如经幢一般形成独立的艺术造型,并传至朝鲜半岛和飞鸟时代的日本(六七世纪之交),后成为遍及佛寺园林的建筑装饰符号和祈愿文化象征。唐代石灯台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侵蚀,如今的留存于世的已寥寥无几,甚为珍罕,此次在边靖楼一睹这开元盛世的遗存,也是难得的眼福。
参考资料: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柴泽俊,文物出版社
中国古代木楼阁,马晓,中华书局
唐代·山西代县观音寺石灯台浅析,杨明、王般般
感谢小红同学提供参观照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