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申知沪志方志上海
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样式,早先为佛教僧侣安放遗骨(舍利)、经卷等之用,一般称为佛塔、宝塔。佛教传入东亚后,塔与当地传统建筑融合,且扩展至其他用途,不限于僧侣埋骨,此后逐步演变出各种构造、形态及用途。
塔最早在印度出现,梵语为:?????,罗马化为:stūpa,发音通常读作“卒塔婆”或“窣堵坡”。中国的塔也是随着佛教传入后逐渐与本土的楼阁结合而产生的建筑式样,其名称“塔”也是“卒塔婆”的简化。佛塔一般建在寺院里,个别的塔在寺院的外侧。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都建有塔,故生“有塔必有寺”之说,单独建造的宝塔也屡见不鲜。
佛教传入上海地区的时间虽无定论,但《云间志》中记载:“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南宋杨潜《云间志》“寺观静安寺”)推断,佛教在现今上海地区的传播可能始于三国时期。
《绍熙云间志》“寺观”中关于静安寺的记述
与佛教传入年代相对应,上海最早的佛塔相传也是建于三国时期。宋太史叶清臣撰《沪渎龙华寺记》称:“后汉吴赤乌五年,有神僧自康居国来,卓锡于此,吴主权命致佛牙舍利,为建塔、寺,赐额龙华寺以居。”
上海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古塔,宋代诗人尧臣《青龙杂志》中所记,仅青龙镇就曾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按《上海通志》记载,上海地区建塔有据可考的24座,年的数据显示留存16座。
那么现今上海究竟有多少塔?或是类似宝塔的建筑呢?
题图摄影
石梦洁
《上海年鉴》特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协会理事、艺术创作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王鹤春老师历时近半年,走遍上海各地,拍摄了大量宝塔的影像,计有35座,其中主要为寺院佛塔,也有一些其他功能,但外形类似宝塔状的建筑。“方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