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被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提及客家土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福建。然而在与福建交界的梅州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土楼存在,位于大埔县的花萼楼,就是广东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民居土围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距今有近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
“花萼楼”顾名思义,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意为“花托”,暗指家庭兄弟间的情谊就如同花与萼一样,相互扶持辉映,既寄托了林氏祖先期盼家庭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又显现了客家人团结勤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经手兴建的,当年,援宇公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援宇公忠厚老实,为人正气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深得乡邻口碑。
据说,有一天,援宇公担石灰到饶平回家,感觉很困,尚未吃饭宽衣便昏昏沉沉睡了,睡梦中,仿佛看见观音娘娘端坐莲花座,驾着祥云,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朝他笑了笑便不见了,醒来后,他觉得很奇怪,便到山洞四周寻找,结果发现了三大缸白银,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来住。
后来人们就说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同情人间的灾苦,显灵为他们盖了这栋房子。人们为了感谢观音的恩德,就在援宇公曾寄宿的狮头山上的石洞里供奉观音神像,并于每年正月初三在花萼楼里举行祈福仪式,一直延续至今。
花萼楼坐西北向东南,楼高三层11.9米。内外3环连为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间,共有房间间。其建筑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只有一个门,门框是用又厚又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上也都钉上了厚厚的铁皮。
花萼楼的一二层不开窗,只有三层开窗,而且三楼还有枪眼,可能您会猜到了,这些门窗的设计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人侵扰:“祖先们主要是为了防土匪,还有是怕宗族斗争,主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楼内设30个小单元式套房,每个单元呈窄长的扇形,进入小门楼为前院,两侧用矮墙与相邻单元分隔,穿过前院才进入内环前厅,厅后一侧有一小天井、一侧为厨房,再后为饭厅,最后是卧室。从饭厅的楼梯上到二层的走廊,再从二层卧室一侧上三层卧室,三层有内环形走廊。
从高层俯瞰,楼中间是平方米的共用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古钱币状,颇为美观典雅,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右侧有1口古水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沿着水井有一条水槽,可以排掉积水,据说排水槽和水井同时也构成“9”字图形,寓意长长久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门顶有蓄水池蓄水以供防御火灾,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现楼内还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
花萼楼是大埔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气势恢宏,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年7月,联丰花萼楼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0月7日,联丰花萼楼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在于它的原始。它地处偏僻,受外来文化影响小,所以才会保留得那么原汁原味。
文章来源:难得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