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藏经洞密藏珍宝的发现,“见者惊为奇观”。赏析一下多年前的几幅绢画,感觉惊奇吗!
绢画多闻天王像幡
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是护镇北方的天神。因常护佛陀说法,闻法甚多,又名多闻天王。古代敦煌人认为多闻天王是护卫沙洲(敦煌)、福佑安民的神将,因此颇为尊崇,在壁画中多见其形象。此幡首、尾皆失,画像部分破损。多闻天王束发戴三珠冠,右手托塔,左手按剑,脚踩附地*毛邪*,用剑压住*身,气宇轩昂。用色丰富艳丽。
绢画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在巍峨的大殿前,阿弥陀佛趺坐於莲花座上说法,周围诸佛菩萨环绕听法,前方平台上伎乐奏乐起舞,水池中化生童子跪於花上,合什敬礼。説法圆下部是阿世王子“未生怨”和韦提希夫人“十六观”故事画,最下部是八身供养僧侣像。此画构图饱满严谨、色彩艳丽保存完好如新。
绢画广目天王像幡
幡首、尾皆失,残存画面。天王为西方守护神。卷发宝冠,甲胄战裙,浓髯怒目,手握金刚宝剑,剑鞘上镶嵌宝石。浓髯用墨线和朱线交替描绘,刚劲流畅,更显天王威严勇武。
绢画行道天王像幡
表现行道毗沙门天王乘云出巡,戴宝冠,著铠甲,托莲花宝塔,右手持戟,上繋五色彩幡,随行吉祥天女、毗沙门天的王子、象头毗那夜迦、猪头天以及相貌丑陋的三夜叉恶*。画面色彩华丽,以天王肩上飘动的火焰和足下飞动的流云,来增添巡游的动势。
绢画金刚力士像幡
金刚是梵文Vajra的意译,金中最刚之意,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此金刚力士头有火焰圆光,怒眉凸眼,张口怒吼,鬍鬚飞扬,束裙,上身及腿脚袒露,肌肉暴起,右手握拳上举,左手紧握金刚杵(古印度兵器)。披帛绕身,冠带飘举,是愤怒与力的象征。全画线条粗犷豪放,以厚重的赭红晕染,突出其块状肌肉,表现金刚的雄健和神力。
绢画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幡
地藏菩萨作游戏坐姿,披帷帽,左手托水晶宝珠,右手拈金色锡杖。座右道明和尚合拳侍立,座下蹲踞狮子。左侧4位夹抱案卷的判官,下侧是戴冕冠、著袍、持笏的冥府诸王,其中五道转轮王为武将装扮。右上二童子乘云飞来,持善、恶案卷,左下是二身罗剎恶*。此画描绘精致,色彩鲜艳,特别是地藏身后白色大圆光更衬出华美的衣饰,为晚期绢画精品。
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图
画面分两部分:上部以一圆为中心,内画观世音坐像,戴宝冠,合什趺坐;圆外顶部画帷幔和双树,另画大辨才天女、婆藪仙、日藏菩萨、月藏菩萨、大神金刚等侍从像。下部中间为供养发愿文,左为供养人像,右为水月观音像。发愿文有作画年代及施主姓名、官衔。此画有确切年代(年)。
绢画携虎行脚僧幡
画面表现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硕学僧人,与虎相伴而行。佛教自印度经过中亚向中国传播,赖无数的僧人东传、西天取经的不懈努力。此僧人身负的重载,沉重的步履,刚毅的面容,是最好的写照。此画描绘细腻,设色雅淡,经卷的轴端施以红点,僧衣及笈上以金泥彩描,是藏经洞绢画中少见的表现世俗僧人的精品。
绢画药师如来像
药师佛著淡绿色衲衣,外披大红田相袈裟,足踏莲蓬,左手托钵,右手执锡杖,上方是由白牡丹和两朵红莲花及蔓草、瓔珞组成的华丽天盖。佛左、右各一老少僧人,皆神情虔诚谦恭。右上方题记:“奉为亡过小娘子李氏画药师佛壹躯永充供养兼庆赞记”,可知此画是为亡人作供养所绘。人物衣饰华美,虽逾千年,仍鲜艳如新。
绢画引路菩萨图
引路菩萨戴花蔓冠,持香炉,担龙首长幡杆,幡旗飞扬,络腋斜披,腰束大红花裙,脚踏宝莲,乘云而行。面部和肌肤,淡红彩晕,神情庄重,姿态轻盈潇洒。持伞盖的童子先导於前,虔诚合掌的往生者紧随其后,足下流云飘动,空中乐器不鼓自鸣。象征净土的楼阁云中显现。据画题记可知,是康氏女为亡夫作供养所绘。此图往生者形象代表了这时期人物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