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救苦天尊”另有称“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东极青华大帝”等称号,如果大家还没有印象,想想西游记,有着“西游第一妖”实力的九头狮子——九灵元圣,它的主人就是了。他居所为“东方青华长乐世界”妙严宫,司掌“救度群生,救拔幽苦;教化众生、超生脱死”,是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极为尊贵的一位天神。“观世音菩萨”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但是同为“救苦救难”的尊神,民间知道“观世音菩萨”的人那么多,知道“太乙救苦天尊”的那么少呢?
出现时间
“太乙救苦天尊”实际上最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如三国时期葛天师所编辑的《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中已题到“太一救苦天尊”,而佛教“观世音菩萨”最早也就在两晋时期才传进中国,反而比“太乙救苦天尊”出现的时间还晚。
形象
纵然“观世音菩萨”在佛教经典中有众多形象,例如“千手千眼观音”,“四臂观音”,随机应化的男女之象,甚至是“无相之相”,但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充满慈祥的女性形象。手持羊脂玉净瓶与杨枝,手摆“莲花指”,是民间供奉最多“观音形象”。但是这手持杨柳一形象也是在唐朝有的,唐朝以前是手持的莲花,且为“女面男身”,女性仕女形象是宋朝才出现。
而“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则是坐于九色莲花座上,九色莲花下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头上环绕九色神光,也是“手持杨柳撒琼浆”,但是是男性形象。
通过“观世音菩萨”形象上的变化来看,百姓更倾向于女性形象,女性相比男性,更能体现出其仁慈,救苦救难的形象。由此可见,女性形象的“观世音菩萨”更容易受到百姓的信仰。
所属宗教发展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发源于古代本土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由东汉末年张道陵所创。而“观世音菩萨”是外来宗教——佛教的尊神。在笔者看来,一位尊神在百姓中的普及程度和其所属宗教的普及程度是分不开的,并且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北朝时佛道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到了隋朝实行佛道并重*策,到了唐朝,道教被封为国教,受到大力推崇。例如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并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则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大力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回归正途,道教发展到全盛。
但是到了元初,道教被蒙古人利用佛教进行打压。这时期,进行了两次佛道大辩论,道教均败北。原因主要两点:一,教义理论上的劣势。佛教主张修来世,道教主张修今生。从这一点上来说,佛教很难被证伪。况且,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已经在东南亚发展了千年之久,理论体系早已完备成熟。二,统治者的刻意打压。因为佛教的教义更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由于辩论的失利,加上统治者的打压,大量道教弟子被剃度为僧,土地财产强制性归为佛教。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年间,喇嘛教被尊为国教,道教被进一步限制传播。
所以,至今道教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佛教,理所当然的,“太乙救苦天尊”作为道教尊神也就不如佛教“观音菩萨”这般在民间普及了。不知各位看官怎么看,欢迎评论区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