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粘良图(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副会长)
原文刊载于《谱牒研究与节俗礼仪》
——谱牒研究与海峡两岸节俗礼仪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人重视“生”,传统的道教重视生命,谓“道生万物”,以修行、药物等方式来延续生命,儒家也认为“天道有好生之德”,草长鸢飞,生机活泼,就是上天好仁的生动体现,就是天道。闽南生育礼俗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重视生命、爱惜生命的传统文化。
闽南生育礼俗大概可分为求子、孕子、产子、育婴、养子(教子)几个阶段:
一、求子
男女成家后,一般都想养育孩子。有求子愿望的人家会供奉送子观音、临水夫人等与生育有关的神灵,在初一、十五烧香礼拜,虔祝早赐贵子。而家中的“床母”也是敬祀的对象,按照民间的说法,小孩生来有胎记,就说是“床母做记”,可见床母不仅管生育,而且关系到婴儿的俊丑。所以人家会在初一十五备办几碗菜肴,摆在床前敬祀床母。有的人家,会在家中贴上“麒麟送子”这一类年画,也是祈祝早生贵子的意思。还有一种“送灯”的风俗,就是女儿出嫁后还没生子,则娘家在过年时得往女婿家中送灯,在闽南话中,灯与丁同音,送灯就表示给女婿家添丁。通常送的是莲花灯,而且是白色的莲花灯。因为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儿,过去的人重男轻女,总想求男孩。也有人到庙里求神拜佛求子的。华表山紫竹寺有一株白色山茶花,就因为据说有灵,常有人来乞求采摘花朵回家供奉,祈祝生下男孩。不过现在风气有所改变,愿意生女孩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庙方也急人所需,在旁边种下了一株红色的山茶花。
二、孕子
过去,在妇女怀孕期间,有许多讲究。比如家中不得动土,特别是不得移灶。不得动土是因为怕在家中引起大的动静,惊动了婴儿,还是怕不经意间惊动土地公,会对家中人口不利,或者两者皆有顾虑,不得而知曰灶是家庭的象征,有人家必要有灶,才能做饭,吃饭才能活命。一户人家在闽南通常称为“一口灶”,如果人户灭绝,则称“倒灶”,所以灶和人口关系甚大,不能轻易改移。
孕妇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说,禁忌吃兔子的肉,因为怕生下孩子“缺嘴”(兔唇)。有的说不能吃黑色的食物,怕孩子生下皮肤黑。
孕妇的居室里通常贴上一些漂亮孩子的图片,说是看了这样的图片生下的孩子长得漂亮,还说孕妇不能看猴子,以免剩下的婴儿“着猴损”(佝偻病)。
在现代,还增加了一些“胎教”的内容,如让胎儿听音乐等等。
三、产子
生了男孩子,家里就要大放鞭炮,以示庆祝。通常产后要煮鸡蛋给产妇“压肚”,补充营养。邻里亲友也送鸡蛋表示庆贺。鸡蛋的寓意深长,一来有种传说人是由鸟蛋繁育出来的,二来母鸡生蛋很多,用鸡蛋来寓意繁育至多,因为古人有“多子多福”的观念。送人鸡蛋数量要成双,偶数比较吉利,但是不可送六个蛋,因为闽南语“六”与“搚”谐音,而“搚”则有孕妇难产,用手把婴儿拉下的意思。那就有咒人难产之嫌。以往医学不发达,孕妇因难产死亡的不少,故有俗语形容谓:“勿生不值钱,要生生命在脚桶沿”。
过去产妇不得在娘家生子,因为怕夺走娘家的好风水。也不得在别人家生子,理由也一样。以至有“(房屋)借人死不借人生”这种话。万一有此类事发生,则要为主人家挂红彩、放鞭炮,以示谢意。
产妇坐月子,满月内外人不得进入产房,认为有污秽。
四、育婴
婴儿刚出生,喂给*连煮的药汤,寓意人生先苦后甘。
三日,要为婴儿洗浴,谓之“洗三”,这也是古人对水的崇拜,认为通过水来洗净污秽,可以让人健康成长。三日,主家要准备若干菜肴敬祀“床母”。
十四日,主家要卖用花生仁和糖做的糖饼(奶豆)或一种特制的有个奶头状突起的“奶包”分发亲朋戚友,以祈祝产妇多奶水,可喂饱婴儿。
幼婴经常啼哭,父母总会去携抱,长辈会说“新来媳妇,月内幼囡”,不要急着去抱,养成孩子总要抱着的习惯,其中已经寓寄着教子的因素。
有小孩子喜欢日间睡觉,夜里哭闹的,家人常用金纸一张,在上面写“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天大亮。”并把金纸贴到厕所墙上。据说过后小儿再也不会夜啼。这种厌胜的方法不知起于何时,而今还曾看到。
满月,要给初生婴儿剃头,事先要煮一个鸡蛋、一个鸭蛋,用煮蛋的水给婴儿洗头,一般剃头也只是象征性的剃一点,剃下的胎发一般用红纸或红布包好收藏,不得乱丢弃。剃头时用煮熟的鸡蛋、鸭蛋在婴儿头上滚动,口念“鸡卵头,鸭卵面”,意欲孩子头面长得匀称好看。
满月要办喜宴、敬床母,敬七娘妈。外婆家要馈送食品、小孩衣物首饰等礼品。
四个月,也要办喜宴庆祝,敬床母、七娘妈诸神。
周岁,也称“度晬”要隆重进行庆祝,宴请亲朋,搬演嘉礼(提线木偶),敬夫人妈,蒸四脚龟(做成扁圆形印成龟背状的面粿,龟有长寿之寓意)、粽子分送亲友。外婆家要送衣物,所送衣物要事先用红线缝出“卍”字,帽子要缝上剪成红桔状的布条,要馈送银手链、天官锁等饰物。
周岁时要举行“虵龟”的仪式,即在八仙桌上或地上铺席子,上面放置若干物件如书籍、算盘、厘等(称金银的小称杆)、上包、玩具等,让周岁小孩在上面爬动,看他先抓什么物件,以确定将来小孩的前途。其中也寓寄着教子的意义。
小孩子的衣物并非都穿用新做的,也要用一些别人用过的旧衣混合着穿,其用意是“惜福”,就是说有福分也要匀省着用,不要一下子用尽。
据说命中富贵的小孩子会招*神嫉妒,不好养,所以应该韬光隐晦,通常的做法是给取个贱命,所以小名叫狗屎、黑猪、温州、啊北仔什么的都有。再来是拜乞丐为谊父、谊母,吃一些讨要来的食物,这样就可避免*神的伤害。
更多是让小孩子拜本地的神明为谊父母,托附神力保庇,让小孩平安长大。拜的对象有观音、临水夫人、苏夫人妈等女性神明,也有关帝、龙王、保生大帝、城隍公等正神,拜神当谊父母时要备办敬祀,还要用红纸写张“契书”贴在庙里。好像没有人拜阎王、王爷等凶神为谊父母的。过去王爷等凶神的宫庙总建在村外,小孩子是不宜带去朝拜的。
还有,一年里头,农历七月是*节,相传在这七月里地狱放假,人间则大作普度,斋醮亡灵。所以在七月里小孩子是不可随便出外做客的,两周岁,是小孩头一回过生日。要煮一碗面线(寓意长寿),煮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俗谚:一鸡兼一鸭,吃啊到一百)给小孩吃。
五、养子(教子)
为小孩子取名字,在过去要请算命的按小孩出生的年月时辰排定八字,算出命格里“五行”所缺的因素,取名来弥补,比如命里缺水,就取个带三点水的名字,命里缺火,就取个带火字旁的名字。有的则更干脆,命里缺水缺金就取名金水,缺木缺土就取名木土。老规矩取名不得与族人前辈重名,通常按照家族排定的字行来做名字的首字。取名字每每寄托着家人对孩子的期望,也常常带有时代的烙印。
在闽南,十六岁即视为成人,以往都要举行成人礼,男性称冠礼,女性称笄礼。
冠礼的仪式相当繁复,事先要准备举行仪式用的衣物、器具,请一位有德望有学问的先生作傧相主持冠礼。到时候,家人(通常由父亲)迎接傧相上厅堂,为童子梳头结髻,带上头巾,教导他现在已经步入成人,应该负起成年人的职责,并为他祝福,再一次为他换上儒巾、襆头,希望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过去,人不仅有名,还得取字(比如关羽字云长),男子在加冠后才取字。
笄礼在女子十五岁即可举行,通常在内堂举行,由母亲及女傧相主持,为女孩梳发髻并用簪固定。并为她取字。
小孩子头发是披散的或随便扎成两个发叉,所以童年称为垂髻、总角。经过冠礼、笄礼后称为束发(俗称”上头”),就是成年人了。闽南有句:”未耶上头爷不算大人”,就是这个意思。近代以来,冠礼已废弛不用。不论男女,只“做十六岁”。“上头”的仪式就放在婚礼前进行。
做十六岁与做周岁礼俗基本相同而更隆重些。外婆家要送衣物、金器,庆贺外孙(外孙女)成年。家中要办宴席请客,拜床母、夫人妈。有拜神明为谊父母的,要到庙里敬拜酬神,称为“洗契”。还要备办糕粿粽等食品分送亲友。家里通常要炖一只鸡,让十六岁的孩子独自享用。
总而言之,从胎儿养育到成人,要经过种种礼俗,禁忌也相当繁多。这种种礼俗无论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总的目的都是对幼小生命的爱惜和呵护。体现的是一种重视生命的原则,十分契合传统的“天地好生之德”。而从礼俗中一次次对各种神明的敬祀,以及在小孩生命过程中各个节点与周边的人的互动,如满月、周岁、十六岁的宴请亲友,娘家人送礼等形式,事实上也是为这幼小生命搭建一道道安全的保护网。“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END—
作者
粘良图
图片
网络
整编
许汉冬
终审
施若凡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