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观音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刚乘佛教各传承中的白度母 [复制链接]

1#

雪山顶的大祭司-菩萨-No.03

白度母(WhiteTara)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又称增收救度佛母,是圣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传密教中,绿度母与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中流传最广的,在藏传佛教的各宗教派的白度母身色均为洁白无瑕,藏传佛家认为,白度母象征长寿、财富及典雅美丽,因而被许多西藏高僧视为本尊,并得到普通人的广泛信仰。而白度母则与无量寿佛、尊胜佛母一起并称为长寿三尊。

(长寿三尊,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说明:长寿三尊/朱砂、黄金布面设色/青海黄南州/年03月/画师:李加才让/大祭司收藏

因为白度母在藏传佛教中的甚深影响,白度母修持法的仪轨及法门也众多,流派纷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阿底峡尊者传承、巴日·仁钦札传承以及年·达玛仁钦的传承。这三个流派不仅修持法有所不同,其各自信奉的白度母本尊也有法相上的差别。

阿底峡尊者传承

阿底峡(-年)是舍护罗国(今孟加拉国)人。其父是当地国王,名善祥,其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

(18世纪,阿底峡尊者,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说明:阿底峡尊者/-/格鲁派/71.12×45.72cm/矿彩设色棉布/鲁宾艺术博物馆

西藏后弘期佛教密宗兴旺发达,难以避免地出现了重密轻显、密法修持等杂乱现象。面对西藏佛教显密修习次第进行整顿的人则是印度名僧阿底峡。

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顿西藏佛教显密修习次第和显密二宗的关系上。阿底峡不但对密法不反感,而且把无上瑜珈部看作圆满修持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高修行境界。不过。阿底峡对密法的传授颇为谨慎,轻易不愿传授。因此他把四本续之一切口诀秘密传授给仲敦巴,使其成为显密二宗之教主。

(阿底峡尊者传承白度母,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阿底峡尊者传承本尊的白度母,虽与绿度母一样,均现16岁妙龄少女相,但两者差别很大,绿度母身色,洁白无瑕;绿度母有两目,而阿底峡尊者传承的白度母则有七目。除面部的两目外,其余五目分布在其额头、双手掌及双足掌,这就是七慧眼,因此白度母又被称为七眼佛母。

阿底峡尊者传承的白度母法相的主要特点是:白度母一面七目,以金刚跏趺姿坐于莲花月轮宝座之上,此莲花台为带有金色花蕊的红莲花月轮座。发髻半绾结于顶部,双耳坠环,头戴宝冠,身饰珠宝、璎珞等。上身披绿色披肩,有一红色丝带从左肩绕至腰间,脐部结节下垂。手捻一枝莲花花茎,上有一朵盛放,一朵花蕾。北依倚月轮,左右以缀满果实的花茎映衬,处处透露出典雅与静谧。

巴日·仁钦札传承

巴日·仁钦札(-年),生于西藏阿里地区,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大译师。在其译著中,最具特色的是《白度母修持法》,或称“巴日流派白度母修持法”。

(巴利师传承白度母,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在巴日传承的本尊观想中,白度母自无量宫殿的宝瓶中化显而出。

巴日·仁钦札传承的白度母法相特点是:白度母一面二目,以金刚跏趺姿坐于金色杂瓣莲花月轮宝座之上。发髻半绾结于顶部,双耳坠环,头戴宝冠,身饰珠宝、璎珞等。背倚月轮及祥云,上身披红色披肩,手捻一枝莲花花茎,上有一朵盛放,一朵花蕾、一颗果实。

乐见,该传承的白度母法相与阿底峡尊者传承的法相是有一定差别的。在西藏,其白度母修持法及其传承所生白度母修持法也甚为流行。

年·达玛仁钦传承

年·达玛仁钦,是11世纪的藏地大译师又称年译师达玛札。《救度佛母二十一度母礼赞经》就是由其翻译的最为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佛教著作。为人所熟知的昼静夜怒度母,就是尤其传入藏地的。而萨迦派度母修持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年达玛仁钦传承的影响。该传承的《白度母本尊修持法》,又被称为“年译师传承白度母修持法”。

(年译师传承白度母,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年·达玛仁钦之白度母法相,与阿底峡尊者流派所传之白度母相仿,也有七慧眼,其分布位置与之相同。此度母现16岁妙龄少女相,身色洁白如雪,体态窈窕而庄严,一面二臂,面容慈悲而美丽。头戴五智宝冠,发髻半绾结于顶部。金刚跏趺安坐于莲花月轮座上。背依月轮,左右有太阳和月亮。双耳对坠环、颈部、手部及胫部,均饰以珠宝、璎珞及钏镯等,以示庄严。其右手放在右膝上,并结与愿印。左手当胸捻一枝青莲花。

五智宝冠,又称宝冠、五佛冠、五智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通常作为大日如来、虚空藏菩萨、金刚萨垛、诸佛顶尊等所戴冠。宝冠中央有五佛象征五智圆满之德。其中蓝色光,标识大圆镜智护,以东方不动佛为化身;黄色光,表示平等性智性智,以南方宝生佛为化身;红色光,表示妙观察智,以西方阿弥陀佛为化身;绿色光,表示成所作智,以北方不空成就佛为化身;白色光,表示法界体智,以中央大日如来佛为化身。

年·达玛仁钦所传的白度母法相特点是:金刚跏趺坐于红莲花月轮座之上,四周装饰以长满鲜花、果实的花茎。左手捻一枝开放的白色青莲花。她上身着绿色披肩,有一红色飘带由右肩绕于腰际。以上是与阿底峡尊者所传白度母最大的区别。

除却以上三种修行颇为广泛的白度母传承之外,还有四臂观白度母传承、无死圣母心髓传承、克什米尔班智达传承、森宝传承。等等。但由于历代所传承的师承不同,白度母的法相有时候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式这一传承自身特征的表征,也是用来区别其余传承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莲花月轮宝座、所拈的“乌巴拉花”、发型、所着的衣、法相、器物,就可以知道所显示的特殊寓意。

白度母的七眼,三只生于面部,其中额头眉心处的一目,因为占据着中脉开口处位置,所以象征着观尽一切虚空,及十方无量佛土。面上其余二目,代表地上轮,可照阿修罗道、天道。手心二目,代表地面轮,人道、畜生道。足心二目,代表地下轮,可照地狱道、饿鬼道。手足心的四目,也被称为四解脱门之目,具有引领众有情摆脱苦难,到达解脱之彼岸的寓意。以上六目,可以遍观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从而使众生悉得解脱。

其他白度母传承

各流派的白度母,无论在法相及所持之物上存在怎样的差别,她们都具有相同点:均有白度母的八种子字“达嘞,镀达嘞,都热梭”,并由此构成一个白色八幅如意轮,放射出白色光芒,普照众生。因而,白度母又称如意轮度母。

(宝林师传承白度母,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其共同的真言为“嗡哒热都哒热都热玛玛啊耶布耐杂呐呗沾古如梭哈”。人们通过念诵此咒,祈祷身强体壮,福寿永驻。

常见的白度母,还有以金刚跏趺坐于多色杂瓣莲花月轮座上,上身着披肩,有一红色飘带从右肩绕至腰际,挽结于脐部而垂下的形象。她手捻的莲花枝上,有花蕾、盛开的花朵及果实。

此外,三面六臂白度母(大善秋月白度母传承)也较多见。其法相现16岁妙龄少女样,左脚弯曲,右脚前伸,菩萨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中央正面孔呈白色,左右面孔各为蓝色和黄色。三张面孔上各自生有三目,共计六目。每只手的所持之物也不同:第一双手的左手捻莲花,右手结施与愿印;第二双手的左手,亦捻莲花,右手则持念珠;第三双手的左手持弓,右手拿箭。耳、颈部、手腕及胫部,均如其他度母一样严饰。

(大善秋月母(白度母),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弓箭,武器的一种。一般是用坚韧的木材作攻身,内附以角,用丝作弦,用来射箭。弓一般握在“智慧”左手中,通常与握在“方法”右手的箭相配合使用。这种组合既象征弓的智慧特质可以如箭一般应用在方法或方便之上,又象征圆满的智慧可促进五行,即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的完善左手持未开弓的弓箭,寓意智慧和方法的一致。开而未发之时,弓寓意殊胜三界,箭象征刺穿谬误。瞄准怨敌心脏,意味着智慧,及以慈悲之心拯救众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经典中常以箭来比喻射害一切众生烦恼,一切厌离菩提之心,一切无法成佛之障碍,射中众生最深层的无明,常见于怀爱本尊之持物。此类持物常见诸尊有金刚爱菩萨、降三世明王、千手观音、微惹耶、弓宫、他化自在天、爱染明王、十臂积光佛母、雪山五长寿女、罗喉星等。在藏传佛教中,弓的两端饰以卷叶,把手上裹有皮革。箭的种类也很多,如毒头箭、铁箭、竹箭真言箭、花蔓箭等。在箭的末端,通常饰有象征吉祥的五色丝线。

(无死圣母心髓(钦则旺波伏藏法),制图

郑勇平/大祭司)

随着白度母内涵的不断扩展,又出现了施寿白度母(Sgrroldkartshesdyinma)、增加白度母(Sgroldkartsh’pelma)、赎死白度母(’Chibablubisgrolmadkarmo)、诸母白度母(Snatshogsyumdkarmo)等,并以各种法相和标识示人,以传达各自的功用。

在世人的沿袭过程中,无论白度母的内涵如何丰富,以及由此派生出多少白度母修持法,都不能离其本。白度母作为藏传佛教中的一位女神,外形美丽,内心慈悲而又充满智慧。其区别于其他度母的主要职能是满足众生长寿、增福、添财的愿望。由于白度母拥有征召地、水、火、风、空等五大种之福禄寿的神秘力量,故而常被人视为决断人世的生死轮回,度脱疾病,灾难的女佛象征。出于对宇宙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藏传佛教地信奉白度母,不断增益白度母修持法和仪轨,并将其世代传承。

-End-

创作团队

撰稿/设计:郑勇平

审稿:大祭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